眼干?眼涩?警惕干眼症!
时间:17/12/14 15:17:30
眼干涩不适、异物感、灼痛感、眼痒、眼胀、畏光、眼屎多等症状您有吗?目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干眼症的发病率大为增加,成为了眼科门诊患病率高的疾病之一,它主要是由于泪膜稳定性下降所致。探讨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代临床医生研究的热点。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干眼症呢?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感觉异常,如:…
时间:17/12/14 15:17:30
眼干涩不适、异物感、灼痛感、眼痒、眼胀、畏光、眼屎多等症状您有吗?目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干眼症的发病率大为增加,成为了眼科门诊患病率高的疾病之一,它主要是由于泪膜稳定性下降所致。探讨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代临床医生研究的热点。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干眼症呢?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感觉异常,如:…
时间:17/06/08 09:19:37
老年阶段基础代谢率下降,细胞的功能下降,器官功能也有所改变。注重老人视力健康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远眺运目 室内活动较多的老人,要多做些室外锻炼,有规律地运转眼球和平视远处的山峰、楼顶等景物,可减轻眼睛的疲劳,改善视力。 2、热浴惜目 不要久看电视及书报,以免损伤视力。眼睛疲劳时可用热毛巾熏浴双眼,以防止眼疾和消除眼肌…
时间:17/06/08 09:17:43
我国青少年学生近视率逐年增加,小学近视率在40%左右,中学近视率在65%左右,直接影响学习和前途。青少年节约用眼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避免连续看近时间过长 阅读、写字、操作电脑等连续看近40分钟后应休息、看远处10-15分钟。每天累计看近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注意适当以听代读,以减轻眼睛看近负荷。 2、改善需较长时间看近的环境 …
时间:17/05/02 15:14:25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是从事精细工作最易发生的眼病。某市眼病防治所曾对该市仪表、轻工、手工和纺织等四个系统调查,发现其中32个工厂视疲劳的发生率高达94%,同时对产品质量也带来严重影响。视疲劳是全身疲劳的一个方面,大多工作2~3小时内发生,轻则头昏眼胀、眼睑沉重,神疲乏力,甚则两眼胀痛,波及后颈或整个头部,兼见恶心呕吐。有三个方面…
时间:17/04/12 15:46:48
春卡,是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简称,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过敏性眼病,每到春天发作,夏天加重,秋天减轻,冬天缓解。故以春季为名,中医叫时复赤痒症。本病可能与光、热、灰尘、花粉等刺激有关。患者以儿童与青年较多,一般男多于女。主要侵犯上睑结膜,使睑结膜充血、肥厚、出现大小不一的扁平乳头,乳头之间呈淡蓝色沟,恰似鹅卵石铺成的路面,但穹…
时间:16/07/29 11:43:06
视觉污染是指物质或精神产品,对人类视觉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及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和生理方面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存空间变得相对狭小,给人类造成的损害日益严重。孔子说:“非礼勿视”,看来确有道理。 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建桥100多年来,曾有数百人从桥上坠入海中自杀,成为可怕的“杀人桥”。经专家鉴定,这种现象是由…
时间:16/07/29 11:42:26
老花眼是人进入衰老时期眼部的生理性改变,凡45岁左右的人,随着整体的衰退,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眼的调节功能也随着逐减退至消失,但只要屈光状态无异常,注视5m以外的目标仍无困难,只是在阅读书报与近作业时,会感到目标要放远才能看清楚,年龄越大越要放得远,有的人直至远得无法看清才配戴老花镜,以补偿调节的不足。 老视眼症状出现…
时间:16/07/29 11:41:50
明眸美目,是人体健美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养生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对此非常重视,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记载于典籍之中,留给后代参考。久视之后或安闲之时多闭目养睛。《针灸资生经》说:“养目力者常瞑。”《审视瑶函》说:“惜视则目不劳,缄光则膏常润”。年老之人,更应如此。孙思邈说:“人年四十已去,常须瞑目”。端坐凝视,头正腰直,…
时间:16/07/29 11:41:19
耳穴疗法,是通过治疗手段,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不同程度地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起到防治全身性疾病的目的。这种疗法,既无刺伤内脏之虞,又可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故现代临床广为应用。耳穴数量之多,各类报刊和杂志发表的就有300多个,经过标准化方案,亦有90个常用耳穴。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百余种疾病,总有效率…
时间:16/07/29 11:40:43
最近我院眼科,购进了一台多功能近视弱视治疗仪,是根据现代光学原理,结合人眼各屈光器官生理学原理,采用精密光学部件及先进的驱动控制电路制造。它能有效的对人眼部神经和肌肉系统进行机能调节,改善眼部微循环,促进视觉发育,达到“治假防真防加重”的目的,是国内外眼科界普遍确认的治疗弱视、近视、斜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视力检测、二元…
版权所有 © 2023 湖南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湘ICP备13003721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159号
今日访问人数: 总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