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盛世新程,欢欣鼓舞。作为“三湘名医之摇篮”的湖南省中医院,为国医节鼓与呼,责无旁贷。我们推出“名医访谈”系列报道,连续发布,揭开名医的“神秘面纱”。
骨科圣手 孙达武
能不开刀就尽量不开刀
【名医标签】
湖南省名中医
湖湘张氏骨科学术流派第六代传承人
中医骨伤名师
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名医经历】
1933年,孙达武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中医世家,其父是当地名医。他16岁辍学,从父学医,勤奋好学,尽得家传。
早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1959年毕业分配至省中医院骨伤科,遂拜伤科世家张紫瘐为师,得其衣钵。
在临床实践中,他体会到骨伤科学的发展必须走中西结合之路,乃勤求古训,搜集历代有关骨伤科的文献理论、方药病案,兼攻现代骨科学,数十年如一日,造诣深厚,被誉为骨科圣手。
【名医故事】
◆某患者,因车祸造成右肱骨粉碎性骨折,肱骨干碎成8大片。手术还是不手术?各方专家意见不一。孙达武态度极其鲜明——能不开刀,就尽量不开刀。他采用手法正骨、四合一夹板固定,配合指导患者练功。两个月后,患者痊愈。
◆一名海南少年,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多家医院诊治要用石膏固定并待创口愈合后开刀。孙达武接诊后,先将关节复位,夹板开窗以利换药,再进行矫形外固定。一个月后,少年即可撑拐下地负重行走,免受了开刀之苦。
【名医情怀】
孙达武平均每年看门诊5000多人次,为病人倾注了满腔心血。他千方百计为贫困患者减轻费用负担。有些门诊病人少了一点钱,请他更改处方上的药量时,他就自掏腰包垫上。他经常收集一些旧拐杖,放在门诊供病人免费取用。因此,业内外称他为“活着的白恩”。
【名医寄语】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医学,我要把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理论总结出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的人。
——写书立说第一位,穿衣吃饭第二位。
精诚大医 袁长津
重德轻利,良医五十春
【名医标签】
湖南省名中医
原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
原《中医药导报》主编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坐诊时间】
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袁长津名医工作室(门诊三楼)
【名医故事】
从医50余年,袁长津如今已75岁高龄,但目前仍坚持在院看诊,从未间断;担任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14年间,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从不间断临床亲诊,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对袁长津来说,他的经验来自于大量实践。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及学术研究五十余年,从最基层的农村到省城,袁长津有着扎实的中医药临床学术功底,对中医学防治疾病有许多独到见解,尤以善用药简价廉的"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著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印度尼西亚华人给袁长津发来一封感谢信:“谢谢您,让我从死神那里捡回一条命。”疫情期间,高度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远程求诊于袁长津,并通过袁长津“云问诊”和中药汤剂药方得以痊愈。得益于袁长津经历过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SARS等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于疫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中医名家,袁长津虽没有战斗在抗疫一线,但他一直通过视频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许多患者“云问诊”。在前往支援湖北抗疫的中医医生中,有许多是袁长津的弟子,他担当着抗疫一线中医团队的“幕后高参”。
【名医情怀】
见过袁长津的患者都说,袁教授十分亲切又负责。给患者看病时,他总会一边忙着把脉问诊、答疑解惑,一边亲切地跟患者唠起家常,对患者的生活饮食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对待患者就像“老朋友”一样,没有一点架子。
袁教授视患者如亲人,他的医术也深得患者的赞叹和信任,经他诊治的患者无一例外都给出好评,多年来更是他走到哪,患者就跟随他去哪里,于他的患者而言,只要有袁教授在的地方,就有足够的安全感!
【名医寄语】
在袁长津看来,要做一个优秀的医生,更要注重自身的德行。“病人把健康托付给我们,对我们有很高的期望,在整个过程中也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作为医生当然不能对他们有所辜负”。一直以来,袁长津都把“大医精诚”奉为圭臬,这是他对自己和学生的期望,也是他对每一个中医人的期望。
在临床中,袁长津认为,必须要一辈子养成不断总结的习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是值得记录的东西。
德技双馨 王净净
伏案耕耘,医者仁心
【名医标签】
湖南省第二批、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净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
湖南省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博导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终审专家
湖南省中医院脑病一科(神经内科)教授
【坐诊时间】
脑病一科
周三全天
【名医经历】
40多年来,王净净一直在科研、教学、临床第一线,致力于癫痫、眩晕、头痛、中风、不寐等神经内科疾病研究,总结了多个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经验方,疗效显著,享誉湖湘。
在科研上,王净净先后主持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中医科研方法学》等教科书多版,以及《中医教您防治癫痫》、《中医名家眩晕防治经验》、《头痛防治经验》、《王净净医案精华》等医学著作,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为中医医生与学生们分享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神经内科添砖加瓦。
【名医故事】
现在的中医往往被引导着往养生保健那一条路上走,诚然,中医药在防未病、调已病方面有着其正面积极的含义,“但其实中医并不只是能看慢病,在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治上也颇有建树”,王净净表示。
曾经有一位中风患者,求医多年但仍不断复发,几乎丧失了治疗信心,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复发离世的可能。因而在一次中风又复发后,绝望中慕名找到王净净。第一次就诊完,王净净的耐心与细心让患者印象颇深,使她信心倍增。另一方面,王净净坚持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的临床思路,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中医中药维持且介入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肢体、言语及吞咽功能,并积极开导患者,减轻其思想压力,减少中风后抑郁和痉挛状态。患者随诊治疗,定期来院复诊开中药和行中医针刺调理,中风鲜少复发,心情也豁然开朗。
王净净不仅对医术精益求精,还非常重视医德修养。凡来求医者,王净净总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凡生活拮据者,他尽量少用贵重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给患者诊治绝不做一项多余的检查;经他减免医药费用的患者更是不胜枚举,王净净的善举多次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
【名医寄语】
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和大学附属医院的博士生导师,王净净在临床之余还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在课堂上,王净净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精心筛选后的经典案例和临床上遇见的特殊病例分享给学生,让后辈在聆听故事中,探索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王净净也会经常召开报告会与学生们一同学习临床新进展,“多临床、反复临床,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切忌不求甚解”,四十余载的杏林之路,这是王净净对后辈的一贯要求。
护花使者 刘贵云
做孩子们的健康卫士
【坐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刘贵云儿科专家门诊(门诊四楼)
【名医经历】
1973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后留校任教。1979年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儿科工作,她博览群书,继承融合各家医家之长,尤其遵循钱乙、万密奇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以五脏论治,重点从脾肺论治”的学术思想。受吴师机《理渝骈文》的启示,并围绕小儿哮喘病,继承开发了敷贴疗法,使“冬病夏治,敷贴疗法”成为医院特色治疗项目之一,研制的新药“治喘贴”疗效颇佳,坊间好评源源不绝。
【名医情怀】
对待学生,她要求他们坚定意志、夯实基础,做中医药的接班人。她教导学生“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要勇于实践,胆大心细。生活中,她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被亲切地称为“刘妈妈”。她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半个世纪。如今,年逾七旬的刘贵云教授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为少年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德技双馨,待患如亲的她,深受广大患儿家长和同行的信赖。
【名医故事】
◆4岁女孩芸芸反复咳嗽8个月余,其妈妈听亲戚推荐了刘贵云教授,慕名前来就诊。“结核、血常规、CT、核磁共振都做了,都没发现问题,看着孩子咳嗽一直不好只能心疼干着急,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孩子妈妈陈女士非常焦虑。经过刘教授望闻问切之后处方遣药,一周后复诊时,陈女士激动地表示:“孩子咳嗽好多了!谢谢刘教授!”从那之后十几年,只要芸芸感冒咳嗽,父母都是带她来找刘教授,还介绍了不少患儿前来求诊。芸芸的父母也和刘教授成为了好友,经常向她请教育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的孩子是刘教授看着长大的!”陈女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来自湘西龙山的8岁男孩淼淼头痛半年多,头部CT、核磁共振、血液检查等均无异常。淼淼的父亲慕名带孩子来到刘贵云的诊室求诊。“要在西医没有检查的部位找病根”,刘贵云思忖,同时详细询问病史。其父说,孩子每次头痛持续时间都较长,且需双手抱住头后部。刘贵云仔细诊查发现,孩子的压头试验呈阳性,便给其做了一项“X颈椎正侧位检查”,结果报告孩子“第一颈椎半脱位”,孩子父亲惊讶不已,我们在其他医院做了那么多检查都没找出问题,在您这做了一项检查就查出了病因,真是不可思议!
【名医寄语】
——作为儿科医生,终身使命就是做孩子们的健康卫士。
——作为孩子家长,则需用营养均衡的方式喂养孩子。父母需言传身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尽最大努力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希望全民积极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医界大拿 顾嘉雄
妙手扶桑梓,走身更走心
【坐诊时间】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顾嘉雄专家门诊(门诊二楼)
【名医经历】
顾嘉雄曾先后师从陈伯民、吴城德等,系统学习中医、针灸、推拿。基础理论功底深,同时习武练功,尤以少林静动气功造诣深厚,能运气发功。
致力于小儿脑性瘫痪引起的瘫痪、失语、痴呆等的临床研究和治疗。经过近10年的探索,整理出一套“气功按摩、穴位注射、中药调理、西药注射”的四合一疗法,简便且疗效显著。
【名医故事】
◆ “他平时也不爱去医院,但每次我带他上顾教授这里来做推拿,表现都很乖,而且和顾爷爷一见面就特别亲。”张女士说,自己高龄生子,儿子轩轩(化名)从小体质不是很好,每天东西虽然吃得不少,但一直体型消瘦,容易生病。自从定时来顾教授这里做推拿之后,孩子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相比吃药打针,我们现在越来越信服小儿推拿的效果。”张女士欣慰地说。
小儿推拿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不会带来内服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特别易为小儿接受。顾嘉雄道,小儿推拿四季皆宜,对消化不良、厌食、泄泻、便秘、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非常好,对小儿遗尿、肌性斜颈、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疾病疗效也很显著。
◆“推拿时要用力均匀、平稳着实、轻快柔和,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的效果才会好。只有全面考虑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才能真正做好小儿推拿。”顾教授介绍,正因为奉行这样一份“推拿经”,经他推拿的孩子们不仅不哭闹,还经常被推笑,或推着推着就舒舒服服地一觉恬梦。
【名医情怀】
顾嘉雄表示,推拿是中医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治疗疾病的传统自然疗法,与中药、针灸一起,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人体各种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患儿体表特定的穴位施以相应手法,达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贵在坚持,不能指望效果一蹴而就。
【名医心语】
——做推拿,不仅要走手、走身,更需要走心。推拿不能只是“为推而推”,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尤其是小儿推拿,平常对大人的推拿手法不能照搬。小孩与成人不同,皮肤娇嫩,肢体短小,较难配合,只有熟练掌握手法操作,才能达到体表施术、体内感应、外呼内应的目的。
皮肤权威 杨志波
业精于勤,德高为范
【名医标签】
湖南省名中医
湖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二级教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重点专科、重点学科、湖南省教育厅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
【名医经历】
1983年6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外科、皮肤性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治病注重病与证结合,中西医贯通。
【名医故事】
◆一女性患者,患慢性荨麻疹3年,全身皮肤反复出现风团、红斑,以及难以忍受的阵发性剧痒,使得患者痛苦不堪,曾用过多种西药治疗,虽服药期间可以勉强控制症状,但一停药就复发。杨志波教授接诊病人后,认为是血热风燥引起,便以凉血消风汤加减治之,每日1剂。没想到,困扰了患者近3年的“心病”,在杨教授精心治疗1个月后就基本痊愈了,且半年来一直没有复发。
◆长沙20多岁的小伙子刘亮(化名)坚持健身半年多,随后竟大把大把的头发掉落,出现严重脱发的现象,追求“型男”外表的刘亮苦恼不已。杨志波接诊后分析,像刘亮这种因健身引起的脱发,医学上叫做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多发于中青年时期的毛发进行性减少的疾病,也被称为脂溢性脱发。“运动健身特别是频繁、大量进行运动,会让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长时间保持在高位,导致或加剧脱发症状。”杨志波说,随后为刘亮开出了桑白枇杷膏、生发止痒膏等特色药,并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理论,配合梅花针、滚针疗法,以局部针刺调节人体六阳脉气血运行,达到通经络、活气血的作用,从而增强患者头皮毛囊血运和毛囊营养供应,达到生发效果。
【名医情怀】
在学生和下属的眼里,“业精于勤、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三句话是对杨志波最好的概括。
他始终坚持阅读的习惯,他的办公室里总能在深夜看到灯光,有时会持续到凌晨;书桌上陈列着的永远是厚厚的一本本专业书籍,遇到一些对业务有帮助的,都会认真记录心得;还经常浏览各种专业网站,汲取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及新的诊疗项目,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
杨志波教授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医生心系患者、爱岗敬`业、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2019年8月举行的湖南省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杨志波教授荣获“湖南好医生”荣誉称号。
【名医寄语】
学海无涯,医无止境。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把自己的心血、精力、智慧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医疗事业中,用实际行动兑现一身白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