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综合

又到一年流感季—— 孩子不吃药,试试这些药膳方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8-04-16
□文/儿科  龙海旭


  春天是小儿流感高发季节。近期在我院儿科门诊,询问儿童药膳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适用小儿感冒的那些药膳方和外用方法。
  一、葱白妙用
  葱白,辛温而润,是一味发散表邪、宣通阳气之佳品。《神农本草经》中,即谓其“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
  《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葱豉汤,治伤寒初起,寒热无汗。方中豆豉功擅解表透邪,与宣肺通阳之葱白相伍,对外感初起寒热身痛者,不失为简约速效之良方。
  葱粥
  配方:葱白(连须)3~5条(洗净切碎),白米二两。
  先将水煮沸,然后加米再煮,临熟入葱,再略沸,食盐少许调味,趁热服下取汗。葱粥具有发汗解表、调养胃气、发散风寒等功效。可治疗感冒风寒之轻症。
  葱豉汤
  配方:葱白3~5条(切碎),淡豆豉10克,水煎热服。葱豉汤由葱白、淡豆豉组成,具有通阳发汗、疏散寒邪功效,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轻症、恶寒微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等症。
  若风寒较重者,淋雨受凉者,还可加入生姜三片,紫苏叶10克同煎。也可将豆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2味混合,加入滚开水少许调和,敷贴于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简便取穴法:手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也能收到良好功效。
  葱白豆腐汤
  配方:葱白五条(切断拍碎),豆腐二块,清水同煮温服。
  葱白豆腐汤,民间常用来治疗伤风鼻塞、流鼻涕、喷嚏、咳嗽、喉痹等症。
  豆腐因加工制作时加入石膏,故其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有和脾胃、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止咳消痰的作用。该汤具有解表和清热功效,对伤风感冒略偏于风热者适宜。
  葱油运五心
  操作方法: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手足心、背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十数下,运完,以浓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
  葱白擦洗搓涂
  葱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盐6克,上药捣如糊状,加少许白酒(若对酒精过敏者则弃之不用)以纱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窝、肘窝等处,搓涂后,令患儿安卧,保暖半小时后当出汗。用于感冒初期高热无汗,身痛不欲食者。
  二、姜糖饮
  配方:生姜五片,红糖30克。水一碗半,约煎至一碗,热服取汗。
  生姜糖水热服,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咳及止呕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或雨淋受凉、寒冷腹痛,呕吐等症。
  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消痰行水、解毒等作用。
  红糖味甘性温,有益脾胃、散风寒及活血化瘀等作用,民间常将它和生姜煎服,治疗风寒感冒初起。
  三、苏叶橘皮汤
  配方:苏叶10克,陈橘皮6克,水煎温服。
  具有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解郁化痰功效。适用于感冒风寒、微热头痛,兼胸膈满闷,噫气恶食,咳嗽咳痰者。
 四、生栀子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以鸡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纱布或绷带固定,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感冒夹惊加敷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生栀子苦寒泄热,用于感冒发热较甚者最为适宜。
  五、退热洗剂:
  柴胡15克,荆芥、防风、羌活、紫苏叶10克,连翘、板蓝根、菊花20克,生石膏30克?。
  用法:煎汤外洗,按揉五心、前胸后背,用于高热无汗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