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药剂科 王青
说到中药的煎煮和服用,似乎是个“小儿科”问题,不就是先煎30分钟,再煮两遍,然后倒出来,放凉了就可以喝了吗?我院的主任药师王青说,要做到科学服用中药,讲究的内容还有很多。
煎药步骤
选择容器。有些人家里没有药罐,为图省事使用煮饭的铝、铁、锡器具,殊不知这些金属器具本身含有金属元素,轻者影响药效,重者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煎药的容器一定要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器皿或者市面上有售的电煎药罐。
浸泡。煎煮前,要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先行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有利于把药煎煮透,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煮沸后应再煎煮20—30分钟,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先混合,再倒成两碗分开服用。但不同中药的煎煮方法往往不同: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0—20分钟即可;滋补类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比第一煎的时间略有缩短;相当一批先煎药如角甲类或毒性药需要分段煎煮,一般先煎药煮沸30分钟至1小时后,再投入其他药料同煎,后下药应当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分钟;有些药例如白参等贵重药应先切成薄片,单独另煎30分钟。
特殊处理。有些药需要经处理后,再煎煮:如阿胶等,需要溶化药后再放在药中。这种药在烊化过程中,采用微火煎药,不断搅拌,待需溶化的药物溶解即可;包煎药如菟丝子等应当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同煎;煎汤代水药如灶心土,就是先单独煮一种药,将其汤代替水,再来煮另一些中药。先将该类药物煎15—25分钟后,去渣、过滤、取汁,再与方中其他药料同煎。
服药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
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缓缓服下,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饮食禁忌
首先是病情本身需要禁忌。如水肿病宜少食盐,消渴病忌糖等。其次是服药期间,药物不能跟有些食物相匹,如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时宜忌河豚与无鳞鱼等。无论服哪种药物,服药期间忌食肉蛋鱼虾等发物和葱、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服用泻下药后,不宜进食生冷油腻及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服药出汗后要避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然可能会影响疗效。
有些食品对服药有好处,可以适当选用。例如一般服用治疗伤风感冒等解表药时,服药后应服用热粥一碗,以达到服药后微微出汗为最佳效果。
服药期间,要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因情绪刺激有碍于机体的运化及调整,加重脏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