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熊辉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成就
1.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医院立项为国家发改委重点建设中医院, 2012年4月18日医疗教学综合楼奠基动工,预计明年上半年新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添置了MRI等各类医用设备,优化了医院内网网络,更新了医院的HIS系统和结构化电子病历,提高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
2.医疗业务稳步增长。实现了“十二五”期间业务收入翻番、逐年递增15%的目标。医院新增专科门诊及医技科室共6个,门、急诊人次增长12%,手术人次增长172.2%,住院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00%以上。
3.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新增湖南省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名老专家师承导师6人,1人获“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殊荣;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5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4位、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合作导师3位。
4.专科建设不断加强。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新增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特色骨伤救治能力建设基地等3个国家级专业平台,新增1个国家级二级专科主任委员单位和1个省级三级专科主任委员单位。
5.科研教学工作成绩喜人。新增中医肛肠病学和中医康复学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市级课题106项、省级科研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承担了150余门课程共计24586课时的教学任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居全校前列。
6.药事工作成效明显。新建了2000㎡的制剂室,重新注册恢复生产了32个品种的院内制剂;开展了“膏方节”活动,研制并推出了13种疗效显著的膏方。
7.护理建设不断增进。开展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协助制定并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52项;精心组织了静脉输液大赛、品管圈大赛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大赛等一系列技能竞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人员。
8.医院管理卓有成效。完善了以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了财务管理。
9.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开展“三好一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积极开展节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开展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对口支援和援外医疗。
(二)优势与不足
1.医院的优势
(1)医院是湖湘中医药的“老字号”,相继派生出了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
(2)特色鲜明,专科优势明显。医院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和平台,通过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对其他专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全面带动了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3)发展良好,规模前景可喜。医院近年来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经济运行指标良好,待医疗教学综合楼投入使用后,医院的规模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4)功能齐全,综合能力较强。目前拥有35个专科门诊和医技科室,是湖南省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医龙头医院之一。
2.医院的不足
(1)场地狭小,拓展空间不足。
(2)梯队断层,领军人才不足。
(3)创新乏力,专科发展不均。
(4)管理滞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强。
(三)机遇与挑战
1.医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利好,中医药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2)社会需求扩大,中医药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展。
(3)医院规模翻番,为医院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4)互联网发展迅猛,为医院的拓展提供新的科技手段与平台。
2.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医改实施将重新调整卫生行业的秩序和格局。
(2)人才梯队断层是限制医院发展的关口。
(3)空间狭小是制约医院规模进一步拓展的瓶颈。
(4)整体实力落后使医院在行业竞争中面临重大挑战。
二、总体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秉承“中医特色全国领先,综合能力健全完整,管理水平与时俱进”的宗旨,坚持中西医并重,立足服务病患,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狠抓内涵建设,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关键诊疗技术开发,强化重点科室建设与发展,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突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学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统筹中西医协调发展,坚持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医院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灵活多元,创新发展。以改革引领各项工作开展,着力推进联盟建设,融合现代科技,大力促进中医药协同创新,建立符合医院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3.合作共赢,开放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发展,加大与外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办院资源,优化办院环境,提升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4.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把提升群众健康素质作为医院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坚持职工利益为本,切实保障全院职工自身发展与医院跨越式发展的统一。
(三)发展战略与目标
始终坚持“团结仁爱、继承创新、特色兴院、服务人民”的办院宗旨,以服务为前提、以质量为核心、以人才为保障、以技术为引领、以规模实力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一所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名院,重塑名品牌,振兴老字号!
到“十三五”末期,医院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中医特色明确突出,人才梯队科学合理,科研平台先进开放,信息化管理全面实现,管理水平精细高效,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攀升,医院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了快速、稳健、和谐的发展轨道。
(四)关键指标
1.医院规模
(1)医院总建筑面积达6万~10万㎡;
(2)在职职工人数1500~2000人;
(3)编制床位数达1100~1600张;
(4)医用设备总值2.5亿~3亿元;
(5)年业务总收入7亿~10亿元。
2.运行指标
(1)年门急诊量70万~80万人次;
(2)年出院病人量3.5万~5万人次;
(3)年手术量2万~3万台次;
(4)平均住院天数≤10天;
(5)病床使用率≥100%;
(6)药品使用院内制剂品种≥40个,中药饮片和院内制剂占药品使用比例≥40%;
(7)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达100%,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达1:0.4;
(8)临床、医技科室≥46个;
(9)病人满意度≥95%,出院随访率达100%。
3.医疗技术
(1)各临床、医技科室全面、常规和独立地开展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规定的关键诊疗技术;
(2)积极引进和开发尖端技术,力争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1~2项。
4.专科平台
(1)新增国家级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
(2)新牵头组建2~4个全省中医专科联盟,创建成为全省中医骨伤、肛肠、皮肤、妇科省级专科医疗中心;
(3)我院牵头的签约社区服务点覆盖长沙市内六区。
5.人才队伍
(1)推荐申报或延聘国医大师1名,引进或培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5~8名;
(2)新增国家级、省级名中医10~1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5~7人,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50人;
(3)全国中医药名老专家传承工作室达到8个;
(4)高级职称人员在全部专业技术人员中占比≥35%,临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100%,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95%。
6.学科平台
(1)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3~4个;
(2)新增3~5个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确保药物临床试验专业无缝覆盖重点专科;
(3)申请成为国家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7.科研能力
(1)立项国家级课题13~15项、其他各级课题80项;
(2)省级以上成果奖4~5项;
(3)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著不少于100篇,其中被SCI收录15~20篇,CSCD收录不少于50篇。
8.教学水平
(1)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精品课程3~4个;
(2)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建设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3)加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大学前列。
三、重点任务
1.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二是以大楼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基础设施。
2.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一是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二是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三是按照保证重点、完善功能的原则,健全临床业务科室。
3.以药事能力建设为手段,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一是加强药剂生产管理。二是完善药房系统、仓储系统、煎药室、药物研究实验室的配置与功能。三是新建药物研究实验室。
4.以中医特色护理为要点,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切实加强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二是继续全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5.以人才兴院为重点,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引+培”结合,重点引进重点学科、专科、临床科研的领军人才。二是建立完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6.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构建现代化的数字医院
一是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打造“互联网+中医医疗医院”。二是优化现有的HIS、LIS、EMR等信息系统,完善信息体系建设。三是逐步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努力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四是建设中心档案室,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
7.以平台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科研教学水平
一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科研学术平台的建设。三是强化教研室平台的建设。
8.以功能完善为保障,不断推进后勤工作“六化”工程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二是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三是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四是推进生产工作安全化。五是推进后勤运行信息化。六是推进后勤人才专业化。
四、保障举措
(一)坚持党的领导,做好组织保障
(二)规范医院管理,做好制度保障
(三)集中优势资源,做好经费保障
(四)营造和谐氛围,做好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