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世界卒中日”中国区的宣传主题是:“关注中年人的卒中风险”。而就在这个“卒中日”前夕,“著名词作家阎肃因脑梗而病危”的消息也令不少人对“卒中”更加担心和警觉。
卒中,中医名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包括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在中国,它已取代肿瘤成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
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脑卒中存活者中,约75%-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我院针灸中风科提示:很多人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实际并非如此。近年来医院收诊的卒中病人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秋冬季节,更应关注卒中风险。
指导专家:吴清明
吴清明,我院针灸中风科主任,湖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善于运用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治疗神经、运动、消化等系统方面的疾病,对中风、慢性神经痛和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等的治疗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指导专家:李向荣
李向荣,我院针灸脑病科副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尤擅长神经内科疾病特别是中风(脑血管病)的治疗。
指导专家:李丹丹
李丹丹,我院针灸中风科副主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者,湖南省针灸学会常委理事,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骨关节痛症、失眠、抑郁等。
■温馨提醒:秋冬季节卒中高发
吴清明教授指出,天气变凉,温差变大,冷空气的刺激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使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出现紊乱,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加重脑部和心脏的负荷,此时,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导致卒中发生。曾经发生过中风的患者更是面临再次发病的危险。
中医观点认为,中风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气候变化、血溢脉外等原因所致。李丹丹教授提醒,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秋冬时节都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三、四十岁也可能突发中风,并不是危言耸听。不久前,医院就收治了一名“80后”女性患者,幸而救治及时,措施得当,患者才恢复良好。
曾经中过风,未来发生再中风的几率有七至八成。秋冬季节,有中风病史的患者应该及时添加衣服,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量,最好适时进行强化治疗。中风的康复患者,更要注意治疗自己的原发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尤其要观察自己的血压等指标。即使在家测得血压正常,也别忘了去医院,与医生见见面,让医生了解病情的变化。
■你属于卒中“高危人群”吗?
和国外相比,近年来我国中青年卒中的发病增长明显提速。李丹丹教授感慨,中青年卒中患者具有一些共同点:工作压力大引发血管损伤,运动量不够,生活方式不健康,尤其是经常外出应酬的人,大多具有高盐、高油、高糖、常饮酒的不良饮食习惯。
据介绍,脑卒中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抽烟、酗酒、少运动、肥胖八大危险因素,只要符合其中任意3点,就属于卒中的高危人群。
“中青年人中风,多数与这八大危险因素有关。”吴清明教授说,患者并不一定每项因素都很严重,有可能只是和其中一些沾边,遇上“触发条件”而病发,比如天气突然变冷导致内分泌改变,较长时间的感染,长期加班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改变等等。
至于老年人中风的原因,总结起来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以及代谢障碍等。对于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秋冬季节应格外注意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适当锻炼。不要去太冷的地方旅游,或太早起床晨练经受风寒,最好等太阳出来之后或者下午出门。平时要进食温热的食物,注意保暖。
■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体检时增加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查和心脏检查项目,可及早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虽然脑卒中的发病很突然,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找到危险信号。
李丹丹教授说,如果突然出现下列情况,即便症状很快消失,也应及时就医:肢体麻木或乏力;言语不清或言语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或者视物重影;行走困难或平衡失调;眩晕;无原因剧烈头痛。
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的异常也可能是发病讯号,例如炒菜不放盐、打麻将乱出牌、胡言乱语、肢体乏力等,千万不要疏忽大意。人类的中风治疗时间窗在6小时内,黄金抢救时间为4小时内,发病后应当以最快速度选择有资质、有能力进行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的综合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尤其是“中风单元”治疗。
中风专科的医生特别强调“时间就是脑,时间就是疗效”。研究提示,最好能在3小时之内接受溶栓治疗。每延迟1小时,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就会小很多。即使超过了溶栓的最佳时机,尽早地进行针灸、康复、药物等其他治疗,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中风单元,集结多科专家为患者护航
我院针灸中风科是三湘四水针灸医学的发源地,是全国中风病、帕金森病攻关协作组单位,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以针灸技术为主体、中西结合的“中风单元”,开通卒中患者绿色通道,从急诊开始就介入救治。
“中风单元”把针灸、中药与现代康复、理疗等相结合,集结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等各科专家,多方位、多靶点治疗中风。使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最全面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对患者按国际通行的单元模式进行诊疗和管理,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显著,广受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同时,该科室利用针灸技术对面瘫、帕金森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头痛、失眠、眩晕、胃肠疾病、焦虑及抑郁症等进行有效治疗,尤其在中风、面瘫的治疗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吴清明教授说,很多中风患者会出现以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减退、胃肠紊乱等为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症,这些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在中医里面属于“郁证”范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针刺治疗、电针疗法、针药并用等,效果尤佳。
科室为广大患者提供正规系统的针刺、艾灸、拔罐、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埋线、耳穴贴压、小针刀及牵引、康复训练等30多项特色服务,逐步开展了脑血肿、脑室及腰池穿刺引流术、危重患者深静脉置管技术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振动排痰等项目,大力提高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为成千上万省内外患者减轻和解除了病痛,声誉远播海内外。
■对症分期,针灸治中风显奇效
中风和由之伴发的运动、情感障碍等,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而中医针灸对于中风的卓越疗效,已经大量临床和实验证明。专家介绍,中风大致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对不同期的病人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效果显著。
急性期
从发病开始—15天,病情变化较多,要结合使用药物,加强观察。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
穴位: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
方法是单纯针刺。这期患者往往在住院观察,只要生命指征稳定以及血压、血糖等相对稳定,即可采用针灸治疗。针灸越早介入,预后越好。不必过度强调等病情完全稳定。
以上穴位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能很好调整患者状态和促进大脑的血供。此期患者最好少翻动身体,取这些穴位完全不用翻动患者。
恢复期
指发病后15天—6个月。病人体征开始恢复,但会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情感障碍等,针灸均有很好效果。
治疗原则:活血通经。穴位:肩禺、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等。可加用电针。
此期患者往往在家休养,我们鼓励患者到医院接受针灸治疗,而不是要求医生上门治疗。因为患者到医院就诊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康复锻炼的过程。医院有相同的患者可以交流心得,相互鼓励,更有益于病情康复。
后遗症期
指中风发病6个月后。此期患者的恢复变慢,出现肢体痉挛,采用巨刺和阴经刺法,效果较为理想。
患者首先平卧,采用巨刺法。用手三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上肢;用足三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下肢。起针后,患者侧卧,瘫痪侧肢体在上,再采用阴经透刺法。上肢采用极泉透肩隅、尺泽透小海、内关透外关、大陵透劳宫。下肢采用环跳透中极、血海透梁丘、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
■“醒神启闭”,从整体上治疗中风
专家指出,针灸是调整人体的功能,激发人体康复的潜能,因此针灸治疗中风不仅效果明显,没有副作用,而且还能降低中风复发率。我院针灸中风科首创“醒神启闭”针法,主要用于中风后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的患者,可调心护脑、通经活络,从整体上对中风病进行治疗。
主穴与针法为:取人中、风池、天柱、四神聪、合谷、内关、手三里、下极泉、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血海等穴,每日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捻转行针1次。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极泉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直刺进针提插泻法以患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和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为平补平泻。
■预防中风找诀窍 饮食运动有讲究
中风与冠心病、癌症一起,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中风呢?
吴清明教授提醒大家,预防中风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加强对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清淡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如鱼类、禽类等;降低食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钾摄入量;提倡戒烟,控制体重,杜绝不良生活方式。
李丹丹教授则表示,“地中海饮食”风格值得推崇。处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各国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研究发现,此类饮食能够保护大脑免受血管损伤,降低发生中风的危险。
此外,从日常饮食入手防治中风,还应常吃“红、黄、绿、白、黑”五色食物。红葡萄酒,香蕉、南瓜和玉米等黄色蔬果以及富含茶多酚的绿茶都能抗氧化、防治动脉硬化;燕麦片和黑木耳则不但可润肠通便,还能降脂并防止血栓形成。饮食尽量保证“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七八分饱,少食多餐”,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中风病”自然不敢缠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