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中医 肖国士
相传清初时期,蜀地有一李姓贫妇,身染肺痨,连孕三胎,都坠下死婴。丈夫与公婆唯恐断绝门庭香火,终日惶惶不安。
有一巫婆闻说,上门来妄称有安胎神术,公婆大喜,忙将其迎入家中。巫婆装神弄鬼一通后,说:“你的儿媳属虎,虎要吃人。”公婆听后,吓得面如土色,即问如何解救。巫婆声称,“只要吃下我的驯虎桃符,待婴儿出生,与母亲远远避开,便可逢凶化吉。”公婆信以为真,重谢巫婆。
次年,李氏产下一男婴。公婆命儿子将媳妇送至深山老林。此时,正遇一名医上山采药,他问明情由,遂将李氏领至家中,每日从山上挖回一种鳞茎的草药,煎汤给她服。经半年治疗,李氏病愈,名医将她送回家,全家皆大欢喜。孩子长大成人,得知母亲的遭遇,痛哭流涕。为记住这段辛酸往事和名医治病救人之恩,他将该草药取名为“贝母”。
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或地上鳞茎。有川贝和浙贝之分,两者皆性寒肺热咳嗽多痰,但川贝性凉而甘,兼有润肺之功,多用于肺虚久咳或肺热燥咳,痰少咽燥等症,浙贝苦寒泄力大,清火散结作用强较,故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引起的咳嗽多痰,以及疮疡肿毒、肺痈,乳痈及瘰疬等症。本品用时,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片,晒干。临床常用于
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贝母(去心)45克,甘草炙3克,杏仁(汤浸去皮、尖、炒)45克。上三昧,捣烂,研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
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15克,甘草(炙)3克。以上二昧,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童,每次5克,水煎去滓,入牛黄末少许,分二次,饭后温服。
治百日咳:川贝母15克,郁金、葶苈子、桑白皮、前、马兜铃各2克,共轧为极细末备用,每次1克,4~7岁,每次2克,8~10岁,每次5克,均1日3次,温水调冲,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
下乳:可将牡蛎、知母、贝母三物研细,用猪蹄汤调下。王好古评曰:“贝母,乃肺经气分药也”。《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对于贝母的药用功效,后人有歌曰:贝母苦寒心肺经,清热镇咳祛痰壅,咳嗽吐血肺结核,虚热乳肿咽喉痛。
贝母的功效
1、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2、化痰止咳: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和物理治疗作用,有利于局部炎症治愈,并能解除局部痒感,从而阻断咳嗽反射。
3、润肺:富含维生素A,保护呼吸道上皮,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滋阴润肺,去除肺燥肺热。使人呼吸畅通舒适。
4、祛脂降压: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常食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或某些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