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药王孙思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请来石匠,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秘方和验方都刻在五台山下的一根大石柱上,并且注明每个药方所对应的病症。药王去世后,人们要看病,就到大石柱旁对症查药方,结果药到病除,十分灵验,于是人们便把这根大石柱称为“石大医”。
作为湖湘中医的发祥地,我们中医附二院可谓“根正苗红”,药王遗风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并正在一步步地发扬光大。
提起新一代“送子观音”匡继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是,有谁知道,在精湛医技的背后,匡教授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一年前,匡教授不慎摔伤,左髌骨粉碎性骨折。在接受手术前,她对骨科医生提了唯一的要求:希望第二天就可以看门诊。朋友们,我恰好就是那台手术的护士。说实话,当时一听到就感到不可思议——不是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吗?第二天就看门诊,怎么可能?
结果,“第二天看门诊”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实现。然而,仅仅……仅仅过了一天,我就震撼地发现,匡教授的身影,竟然真的准时出现在了诊室!
只是,那是怎样一幅场景啊——匡教授侧身坐在椅子上,打着钢钉的左腿由于膝盖无法弯曲,只好伸直了搁在一条板凳上,上身靠着桌子,艰难地接诊病人。每过一会儿,她都要在助手的扶持下,起身去呕吐。作为手术室护士,我清楚地知道,那是麻醉所带来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匡教授实际上是忍受着剧烈的头痛和极度不适,而在强自支撑啊!
接诊到中途,匡教授整个上身已经摇摇欲坠,紧皱的眉头显示,她的头痛越来越剧烈。同事们赶紧把她搀扶到诊疗床上躺下。
这个时候,连病人都看不下去了,几个老病号更是带着哭腔说:“匡教授,您休息吧,我们可以等。”
谁也没想到的是,她躺是躺下了,口里却马上冒出了虚弱不堪却不容置疑的三个字:“下一个!”就这样,匡教授半卧在诊疗床上,一个接一个,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是下午五点多了,望着匡教授坐在轮椅上被同事送回骨科病房的身影,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心灵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强烈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名医,原来就是这样炼成的啊!
听妇科同事说,匡教授的那部轮椅,现在已经放在科室接送病人了。
轮椅摇啊摇,那一道道车辙,刻下的,是一代“送子观音”高尚的情操,更延伸了中医附二院优良的传统。
有心人会记得,半年前,有一段医生给自己做纤维支气管镜的视频,在网上很是火爆。视频的主人公,是我院青年医生罗仕德。
据罗医生描述,自己为自己做纤支镜,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要自己操作,所以省略了气管内麻醉的步骤,于是,头两次尝试,在探头插入到声门的一刹那,强烈的条件发射引发剧烈咳嗽,导致“眼泪和汗水齐飞”,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他鼓足勇气,在条件反射发生的一刹那,他屏住气,一狠心,猛地一用力,终于插管成功。
说实话,听着罗医生轻描淡写的那句“猛地一用力”,我的身子不由得一哆嗦。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勇气啊!然而让我不解的是,这段视频在网上广受称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说,你这不是作秀就是发宝气!
事实上,罗医生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亲身体会病人的痛苦,让自己的操作更加轻柔。
朋友们,您说,罗医生这是在作秀吗,他是在发宝气吗?
要我说,如果这是作秀,那就让这样的“秀”来得更猛烈些吧;如果这是发宝气,那就让这样的“宝气”医生来得更多一些吧!
回到开头的那个传说吧——“石大医”。
假如可以,我愿化身为那根大石柱,感受药王灵魂,守望天下苍生!
我更祝愿我衷心热爱的中医附二院,能够成长为祖国医学的顶梁柱,以无限“精诚”之意,造就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大医”!
注:此稿原为一等奖获得者高娟的演讲稿,后经修改后,由戴想荣代表医院参加湖南中医药大学演讲比赛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