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觅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院(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81岁的孙达武教授仍在坚持临床坐诊。2014年,已是孙老走上医学道路的第65个年头,他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为湖南省名中医,硕士生导师,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家学渊源:
勤求博采妙手仁心
孙老出身于中医之家,他16岁从父学医,尽得家传。后为提高医术水平,孙老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即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1959年毕业分配至省中医院骨伤科之后,他又拜骨伤科泰斗张紫赓为师,尽得真传,且医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总结师父之理论为四点“功能为首、时间为金、肿痛为警,从瘀论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发扬。后师父得病,还是孙老亲自给师父诊病开方,得其高度肯定。
2003年,他70岁退休之后,仍每周一到周五上午于附二院坐诊,他每天看的病人数都超过了限定的专家号数量。除了远道而来的省外人士,国外的华侨华人也慕名而至。“有时候忙起来,只得请夫人中午送饭过来。”孙老说。除了坐诊,孙老也积极参加医院里的会诊,研究并指导疑难杂症治疗方案及对策,以带动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翻开孙老会诊的记录本,仅4月29日一天就有四个会诊。
悬壶济世:
手法精妙不须手术
中医治骨伤,主要靠手法,其次靠药物。省内能进行中医正骨的老中医目前仅有数十人,孙老即是其中的顶尖高手。孙老的宗旨是,能不开刀尽量不开刀,最大程度地减少病人痛苦。曾有一位来自于海南的少年病患,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多家医院诊治要用石膏固定并待创口愈合后开刀。孙老接诊之后,先将关节复位,夹板开窗以利换药再进行矫形外固定,一个月后即可撑拐下地负重行走,使患者免受了开刀之苦。
多年来病人送给孙老的锦旗已有上百面之多,上书“华佗再世”或“今之华佗”、“妙手回春”等。孙老欣慰地表示,这是病人对自己医术及医德的肯定。现在在孙老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块“中医世家、正骨大师、医德高尚、惠济世人”的匾牌,是他喜庆八十大寿时,湖南省原省长陈邦柱欣然题词的。
精研学术: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孙老认为,将来骨伤科学的发展,必须走中西结合之路。于是他便深入钻研传统医学相关文献理论,方药病案,兼攻现代骨科学。几十年来,孙老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有医学书籍10余部,可谓是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由于多年来成绩卓越,1991年获“全省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省“十佳”医务人员称号与“省优秀教师”证书;1995年省高教工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获全省卫生系统“四满意”服务竞赛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12月,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现在,每个星期周一到周五,孙老上午坐诊,下午就在办公室撰写论文。他想把自己多年的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理论变成白纸黑字,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的人。
传承之志:
重视人才倾囊相授
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孙老总是倾囊相授。他特别强调其对学生医术与医德的要求,并以“智圆行方,胆大心小”的格言要求弟子。
他临床带教的88、89级骨伤硕士研究生罗佩强、张三康,92级骨伤硕士研究生谢林、李晓声现均为博导。他所培养的弟子谭兴无、孙绍裘、王勇、吴官保、周昭辉、孙绍卫分别是全国第二、三批学术继承人;现在带教的两名弟子董克芳、谢义松,也是全国第五批学术继承人。此外,他还培养了进修医师90人。
他要求每一位弟子都认真学习《医史》中记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李杲一生高贵品行的《东垣老人传》,希望弟子们都能懂得自己的苦心,将“医道”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