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文化

【名医之路】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10-21
【名医之路】
编者按:名医是如何造就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韓愈说得好:“业荒于嬉精于勤”。为医者只有业精才能技高,只有技高,才能门庭若市,只有门庭若市,才能医名远播,只有医名远播,才能成为名扬省内外、国内外的名医。要想成为名医,必须在“勤”字上狠下功夫。以五勤(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足勤)起步,求学业腾飞。这是精于业的共性。精于勤还有个性。因为从医者有很多个体差异,因此在“勤“字上狠下功夫时,只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院地灵人杰,名医辈出。有许多成才经验,值得汲取,有很多生动事迹,值得效仿。故设此专栏,为培养后继人才出谋划策,为培养未来更多的名医未雨绸缪。

学徒成大师 勤字高高举
——记李聪甫大师的成才步伐

李聪甫先生,男,1905年出生。汉族,湖北黄梅人。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研究员,曾任湖南省立中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会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第一届常委兼湖南省委第一届主委、曾被选为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第一届政协常委,省第一、二、五届人大代表等职务。与他同一时代的湖南省著名中医中,无疑的位居榜首。是先逝而未及评,名符其实的国医大师。1990年5月逝世。享年85岁。现将他的成长步伐,按自述提供的材料,加以整理而简介于下:
一.当药店学徒,为谋生起步
李聪甫先生,生干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家庭, 其父为银匠,长年累月锤锤打打维持生计。母亲于1915年病逝, 寄靠外祖父母家,读完五年私塾和一年新学就辍学了。外祖母托人找到九江市一家药店当学徒, 按行规签订了“三年学徒,一年帮工,只管吃饭,没有薪俸,年节不归,死亡与店无涉”。的师徒合同。 药店老板安排早上扫地、挑水、抹柜台、擦灯罩、灌水壶、擦烟袋,白天碾药、晒药、检药。订的规矩是:身稳、手稳、嘴稳,眼明、耳灵、腿勤。艰苦而紧张的学徒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为了早日实现学医的志愿,他首先抓紧熟悉药工业务,每天强记十到二十个药屉的药名,而后逐屉逐格去认药。接着学会提戥、包药、碾药、晒药、制药。最难的是制各种膏丹丸散,而那些切、碾、炒、打、矩、酥、飞等基本功也很难掌握。只好不懂就去问,学了就去做,做了还要练, 练了还要记。碾药看来是粗活,但也不容易做好,常常把铁轮抛出碾槽之外。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早餐之前干完一切杂务,白天有计划、分阶段地边看、边问、边学,晚上记药名,练习包药。躺在床上再把一天所做的事从头到尾回顾一番;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半年以后,就能独立应付日常各项工作和一般炮制了。每年除夕,药店主关了门,这是他最好的自学时间.从背完(药性赋》以后,觉得光读不行,必须“对号”。寒、热、温、凉固然可记,但酸、苦、咸、辛、甘则应亲尝。因此,凡能够品尝的药,他都一一品尝,并对药性大同小异的药物更要反复品尝才能区别,才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二.背启蒙医书 为学医奠基

从中悟出道理。要想无师自通,只靠死记硬背不行,而要善于比较、鉴别、分析、归纳。以后,他将这个方法又用来学习方剂。《汤头歌诀》当然朗朗上口,开始几十首很容易记诵。但方剂越多,同一药物出现的频率越高,就不好记了。琢磨一番之后,他先把每一个方剂组成的药物及其分量写出来,想想它为什么这样组成。然后,把配伍相近的方剂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四君子汤和理中汤,仅一味之差,而方义迥异。比较以后才知道,四君子汤中的茯苓合白术为佐药以健脾渗湿。除去甘淡之茯苓,加入辛热之干姜为君,是为了温运中焦,祛散寒邪,恢复脾阳。移换一味,则成了理中汤。这样同中析异,异中辨同,虽然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掌握得比较精密、牢固。

他还要求自己“字字记住,句句吃透”。那时候的书,都没有标点,也没有注音。只好借助字典,读一遍,加圈点;读二遍,加批语,读三遍,记笔记,读四遍,再默诵 三年之中,分门别类地读完了《药性赋》、《药性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诊宗三昧》、《金匮心典》、《素灵类纂》、《来苏集》、《伤寒明理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等书。

学徒三年,他已打下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这期间,既没有老师上课,也没有谁来布置作业,更没有谁来考试和阅卷,全靠自问自答做了能够做的学业。俗话说“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他深知自己还处在初学阶段,若想步入医林,必须拜师求教,打下临床基础。

三.拜名医为师 为临床铺路

他离开九江,回到黄梅,即拜黄梅县城的名医石椿山先生为师。既当帮工,又当学生。即帮工不领薪水,从师不缴学俸。 石先生告诫道:“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拍不成”。 从师一年以后,就随师应诊了。又过了一年,就独立应诊了。说实话,这时候才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谆谆教诲确为经验之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病人中的信誉也开始建立。他回忆这三年之中,最大的收获,是初步掌握了练基本功的方法。这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哪些适合入门之学?哪些适合临床参考?哪些适合精研探理?慎重选择善本,是极为重要的。每一大类(理、法、方、药)以一至两本“奠基,苦读、摘抄、记诵,自然熟能生巧。打稳了基础,再由此追源而上,就不至于茫无头绪。比如,《伤寒论》的注释者,多达二百余家,各有所长,他选择了《伤寒来苏集》奠基。认为柯韵伯的注释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因方辨证、分析綦详的特点,易于系统学习。
其二、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脉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理自知。”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思,就是辨明异同,找出规律,寻觅准绳。比如,“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一段经文,结合注释是不难看懂的。但是,如果进一步想想,就会明白,第一句是指属性而言,第二句是指方位而言,第三句是指现象而言,合而观之,三句都是举例而已。这样的例子却不胜枚举。因之,又进一步理解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那么,“其要一”又怎样解释呢?是指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规律是共同的、一致的。再进一步思考,就理解了它的总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熟读精思还不够,如有思而不解之惑,还得勤于问。历代著名医家,如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无一不是从问难质疑中获得了学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是应引之以自勉的。故熟读之,精思之,勤问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三、重实践,究成败,积累心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中必然有成有败,从实践的成败中来认识所学和检验所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正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比如说,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微与濡、弱与细、结与涩、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在实践中,—定会时有所惑,时有所得。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感受,都是稍纵即逝的,必须以“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记录下来,尤其是疑难病症的处方,要将理、法、方、药一一叙明,并具存根,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能受其益。还必须注意的是,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那种潦草不清,自难辨认的文字,既给日后检视带来无限的烦恼,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严谨的作风。

其四、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在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在学习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对某种理论、某家学说、某种疾病,乃至某种治疗方法,如果
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绝不应放过它,而应紧紧抓住它,不断培育它。这种兴趣往往是促使自己术有专攻的重要催化剂。比如说,《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医门法律》等书,他认为议议诉论精辟,很有独到见解,极有实用价值。19岁读完这三部书,并写了十几万万字的《医门轨范>的笔记,以后,也以这三本书为业医的蓝本。这就为后来能够以脾胃学说为主,兼采各家之说来探索,奠定了一点基础。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有专才有识,有识才有成。所以,他体会到,在学术上,不要强其所为,也不要强其所不为。当然,这不是说要凭兴趣出发,而是要在广泛地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愿意努力探求专门知识识作为主攻的方向。

其五、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有志于医学的人,应该使自己具有较广的知识面。有的人开始始接触医经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这是因为文字古古奥、医理精深的缘故。中医的理论,本来就是在古代古朴的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对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语文知识一窍不不通,学习经典势必倍感困难了。俗话说:“医书一担,儒书居半”。因此,掌握了古文常识,学习中医经典就获益非浅。还须看到,今天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医学杂志有如烂漫山花,这就要求我们广泛涉猎,才不致于孤陋寡闻。在这方面,他认为有必要提出医家必读之书,那就是自然辩证法,而且应该着重读毛主席的《矛盾论》。解放以后,他始终把这本书置诸座右,百读不眨,深得其惠。为么?因为唯物辩证法就是中医基础础理论的精髓,能够学习和运用它,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四.国难临到头 离乡觅宝地

经过读私塾、当学徒、从名师三个历程之后,遵循着“为医济人”的遗训,他就在黄梅县城正式开业 开始的两年,只有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有了小病痛才来找他这个小郎中。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病种也接触触多了,还是内、妇、儿科,有病就诊。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门求治者络绎不绝。一九三O年,军阀混战的火焰烧到黄梅,人心惶惶。他又离开故乡,重来九江开业。在那里一住就是八年,每天就诊者户屦为穿,那是业务日日赵趋繁忙的八年,也是他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努力探索、增进知识的八年。

一九三七年,举世震惊的芦沟桥耵变爆发,一九三八年五月,日寇的铁蹄逼近九江,他携妻挈子逃难他乡,家业荡然,只有积累的部分比较完整的医案不甘
心散佚,随身带出。渡郡阳,泛洞庭,折夷陵,窜上梅,流溆浦,奔辰沅,餐风露宿,颠沛流离。 所到之处,以医糊口。直到一九四六年元宵节,才抵达长沙定居,觅到宝地坐诊行医。至五十年代初 相继当上湖南省立中医院院长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等职,从而坐上了湖南中医药界的第一交椅。

五.重医德医风 树杏林榜样

他辗转医林半个世纪以来,深切地感到,要做一个好中医,必须讲究医德和医风。他提出应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要赤诚地接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急些什么?想些什么?他认为至少应该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
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这样在诊治过程中,才能做到详询病情,细察脉色,辨证认真,处方周密,医嘱详尽,态度谦和。 

其二、要热诚地尊师爱友。尊敬老师,关心同志,这是医者应有的美德。而在师承友助中,贵在诚恳、虚心,忌在虚假、相轻。要想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就
得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这句名言,是获得进益的前提。孟子云“不直则道不见”。要言者能直言,敢直言;听者爱直言,纳直言,若要如此,又必仗质须待待师友以诚。那种当面奉承,背地诋毁,抬高自己的庸俗腐朽作风,对中医药事业,有百害而已一利

其三、真诚地对待成败。任何一个医生,不管他多么高明,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总有成功或失败两个方面。如何正确对待成与败、誉与毁却是关系到自身医德医风的问题。他的体会是:应当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获誉思过,闻过则喜,不慕虚荣,但求真理。

六.重理论研究 结硕果累累

李老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已7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倡导的“形神合一”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确立的“理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平衡阴阳”的治疗法则,在中医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早在40年代,就著有《麻疹专论》等书,建国以后,曾代表中医学术界参与了国家科学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李老著述颇多,先后著有《中医生理学之研究》、《李聪甫医案》、《李聪甫医论》,编著了《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研究》的张子和、李东恒部分,主编了《传统老年医学》等著作。特别是主撰的《脾胃论注释》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建国以来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计达250多万字,曾主持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藏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该书现已通过了专家鉴定,填补了我国古籍文献整理研究领域中的一项空白。李老在中医学理论、临床、文献等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建树,在中医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

李老不仅精于中医学术,而且工于古体诗词,具有较深的古诗造诣,曾参加南社,著有《老聪诗词滕草》等诗作。李老育有一子二女,其子李肇夷,湖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继承父业,并晋升正高,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领导班子成员。                                        (肖国士供稿)

上一篇:七叶一枝花

下一篇:志愿服务有感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