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专题

喜看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10-21

新起点,新征程,新局面
题记
长沙营盘街的街边有一蹲铜像,那长须将领煞是威风:腰别利剑倚骏马,手持马缰视前方,这将领便是南宋抗金名将、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隐现浮沉的总是历史,这营盘街,果真有来头。
比营盘街更有来头的是“张仲景祠故址”,它坐落在营盘街和蔡锷路的交汇处。而与“张仲景祠故址”构成靓丽风景线的则是一家声名远播,被世人尊为“湖湘中医发祥地,三湘名医之摇篮”的医学殿堂——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送暖,鲜花竞开。在4月18日这个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湖南省中医院医疗教学综合大楼破土动工了,古老的营盘街,必将迎来杏林春暖。

营盘街头,隐现的总是历史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凡与营盘有涉的地名总与军事不无联系。那是淳熙九年(1180)39岁的辛弃疾就认任湖南转运判官和长沙最高行政长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组建的“飞虎军”,在抗金战场上屡立奇功。长沙老百姓为纪念这位卫国有功的儒将,遂将此地命名为营盘街。
其实,东汉末年,官居长沙太守的张仲景,与营盘街同样有不解之缘。张仲景任内正值病疫流行,当时的官箴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屋,张太守便以自己的名字冠以“坐堂医生”四字,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打开衙门,为病人诊脉处方。“坐堂医生”之名由此而来。
清代乾隆年间长沙营盘街曾建张仲景祠(简称张公祠)以示纪念,可惜后来被毁。张仲景坐堂旧址今在长沙营盘路和蔡锷路的交汇处,即湖南省中医院院内,2006年长沙市政府特立“张仲景祠故址”碑以作纪念。
辛弃疾铜像、“张仲景祠故址”碑与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交相生辉。说起这家素有“湖湘中医发祥地”、“三湘名医之摇篮”誉称的医院,来头同样不同寻常。
1934年,医院在长沙市南门外沙河街创立,时名“湘省国医院”;
1946年,重建于保节堂街今蔡锷北路“张公祠”(亦称仲景堂,即医院今址);
1948年,更名为湖南国医院;
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
1953年,在湖南省立中医院基础上创建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即今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
1957年,又在此基础上创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即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前身);
1965年,定名为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0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湖南省中医院院名。
80载漫漫春秋,湖南省中医院数易其名,历尽沧桑,这所孕育了无数三湘名医的摇篮为湖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所经历风雨的医院自强不息、传承开拓,现已发展成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省内最具专科特色、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医龙头医院之一。目前,医院现有30个临床医技科室,52个专科专病门诊,606张病床。
秉承传统,发扬优势,创造历史。“拥有辉煌的过去,也拥有不平凡的现在,我们更应该拥有灿烂的未来!”院长肖四旺说,只有继承和发扬才能让医院生生不息,永远处于领先的地位。

国家立项,发展赢得东风来
湖南省中医院地处长沙老城区美丽的湘江之滨,方园2公里之内,有5所大型的综合性西医医院,在如此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靠什么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依靠我们的中医特色和中医专科!” 肖院长介绍,几年来,医院在实施“专科建设工程”、落实“人才培养工程”等方面,做足了文章,效果极其明显。目前,医院已建成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不孕不育专科、脑病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耳鼻喉科、中医预防保健科等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前列腺专科、急诊科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校级重点中医专科和5个国家名中医传承科室。每一面旗帜背后都有一支业务拔尖的精英团队。

重点专科一直是医院的业务主体和经济支柱。专科床位占全院总床位的83.3%,专科床位使用率超过100%,专科诊疗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医院9个国家重点专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皮肤科为国家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在名老中医欧阳恒教授及学术带头人杨志波教授的带领下,以攻治白癜风、银屑病、黄褐斑为突破口,开展临床科研30多项,开发了竹黄颗粒剂、克银膏、“紫铜消白片”等20余种专科制剂,拥有一个国家级的三级实验室,在科研方面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肛肠科,是省内业界的第一块牌子,在名老中医贺执茂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何永恒教授的带领下,以攻治复杂性肛瘘、痔瘘、大肠癌、肛肠疾病术后并发症为突破口,研制出“出血通便颗粒剂”、“酥胆痔疮膏”、“芩柏颗粒剂”等八种特色药物,独创了“开窗旷置”等多种先进术式,现已成为我国肛肠疾病医疗、教学、科研与人才的培训基地。骨伤科,以中西结合为特色,省内享有盛誉,在名老中医孙达武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肖四旺教授、孙绍裘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优秀团队,建立了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关节骨病、手足显微外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康复及传统骨伤治疗等八个专病中心,引进了多项中医新技术,并把推拿按摩和康复科与骨科优化组合。妇科不孕不育专科,在被誉为“送子观音”的名老中医谢剑南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匡继林教授的带领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等综合手段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痛经、子宫脱垂、宫颈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其中医特色疗法人工月经+新方药疗法治疗习惯性流产引起的不孕症,享誉国内外。脑病科,自引进石学敏院士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以来,结合本院名老中医严洁教授的治疗经验,在吴清明、李向荣教授的带领下,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脑病科品牌,病房增加到2个,开放床位85张,病床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脑病科已成为医院第五大特色专科。心血管科,在毛以林教授的带领下,注重中西医疗效优势互补,每年收治住院心血管病人近千名,尤其在心功能衰竭、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形成了独特疗法,救治了不少疑难重症病人。脾胃病科,在资深专家刘新祥、朱莹教授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配备了国家级名医工作室,在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门诊专家号供不应求。中医预防保健科,在冯国湘教授的带领下,融“治未病”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特色传统医疗、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为广大人群提供完善、优质、特色服务。耳鼻喉科,在资深专家徐绍勤教授、彭斌教授的带领下,以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疗效确切,专科特色浓厚。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就医环境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如何加强医院基础建设,拓展医院服务功能,已经成为突破医院发展瓶颈的关键。在此现状下,本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大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设施建设力度的精神,通过先期论证、国家立项、多方协调,医院医疗教学综合楼应运而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疗行业容不得半点侥幸。市场,靠实力说话。一支业务拔尖的精英团队、一批享誉全国的重点专科,是扬名兴院的根本所在。名医、名科,终将铸就永远的图腾。

面向未来,一楼崛起万象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兴院万象更新。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医院的发展,得益于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得益于与时俱进的拼搏开拓;得益于一支业务拔尖的精英团队、一批享誉全国的重点专科……
“新大楼凸显了‘以病人为中心’建筑理念!”党委书记伍一文介绍, 新医疗教学综合大楼运用现代化医院设计的系统理念,将院区内新老建筑有机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院区内建筑、医疗、交通流线的统一,塑造一个集节能、环保、智能于一体,充分展现中医传统文化,体现人性化关怀,并能满足医院未来发展需要。
新大楼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总建筑面积35346㎡,地面以上共计23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87m。包括门诊就医大厅、中西药房、核磁共振机房、检验放射功能科室、标准病房、血透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信息中心、立体机械车库等。
大楼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关爱文化。手术室采用洁净通道与污物通道分开的多通道式布局,物流采用单向流程,做到洁污分流。标准病房层,病房与医护人员用房分别设置在每层的东西端,实现相对的医患分流。每个病房间均带有独立的卫生间,可直接对外通风、采光,还带有独立阳台,是患者直接接触室外空气、阳光的场所,为患者提供优良的病房卫生环境及治疗调理环境。


自此光华更璀璨
一次奠基,万分欣喜。新大楼呼之欲出,新局面若在眼前。数年磨一剑,艰辛不待言;今日一抖擞,喜看新起点。湖湘中医的摇篮,自此光华更璀璨。
参加此次湖南省中医院医疗教学综合大楼奠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说:“要坚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中医药列为重点内容。湖南省中医院作为湖南省中医药特色最鲜明、专科特点最突出的中医名院,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中医特色浓郁。此次医疗教学综合大楼的兴建,是医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湖南省中医院必将迎来新的、更好地发展局面!”
精诚铸名院,腾飞正当时。医疗教学综合大楼建成后,医院病床将达到1200张,医院总停车位将达到近600个,大大提高了住院病人容纳量,将极大缓解当前医院患者看病就医面临的压力,医院临床学科发展更加充分,医教研功能更加完备。医院将以崭新的姿态见证并创造历史,并以此为新的起点,将未来三年作为上台阶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力争将医院的特色专科打造成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专科疾病诊疗中心。
领导核心的运筹、服务质量的提升、人才队伍的构建、医院文化的梳理、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环环相接、相辅相成。未来并不遥远,道路就在脚下!现在的湖南省中医院人,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以名医名科传承着国粹,以浓墨重彩创造着历史,以满腔热忱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