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专题

特色疗法“大检阅”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10-21
聚焦我院“十二五”重点专科优势病种和专科

脾胃病科
    一、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用保元肠疡灵冲剂内服、溃结宁膏穴位敷贴、中药辩证灌肠方灌肠分期分型处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率达80%以上。

二、神灯(TDP治疗仪)照疗法
    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促进溃疡组织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腹泻有良好效果。我科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止痛及促愈合、溃疡性结肠炎的止泻、止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止痛有效率可达75%。

三、电子针疗仪疗法
    运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从而调节神经肌肉组织的紧张度,促进周围血液循环,达到镇痛止痉、消炎消肿,促进组织再生的临床作用。我科用于急性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有显著疗效。其中短效止腹痛有效率85%左右,尤其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所致腹胀疗效显著,症状缓解率可达86%,能很好地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四、电脑灌肠仪灌肠疗法
    该疗法药液输出自动控制,可通过遥控器进行远距离操作。工作压力恒定,根据病情状况,可随时调整工作压力。利用气压推进药液,使药液能够到达较深的病灶部位,达到药液保留灌肠效果。用于大肠炎性疾病:溃疡性肠炎、克隆氏病、结肠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及肠道功能性疾病:肠道易激综合症。 我科结合中医辩证局部用药,用电脑灌肠仪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操作简单方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穴位埋线疗法
    通过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长时间刺激,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时间紧和害怕针灸痛苦的人。我科开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并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经研究证明,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方面效果较好,能很好的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及实验效果。

六、穴位敷贴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通过对人体表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的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集体的免疫机能,并调节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我科通过对脾胃病证的临床实践,已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穴位敷贴治疗方法。如自制溃结宁膏穴位敷贴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并已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该疗法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自身免疫性炎症指标方面效果良好。

心血管科
    一、穴位敷贴
    内病外治:继承我科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王足明经验,提倡内外兼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药理成果,精选芳香通脉类中药为主组成,以冰片、丹参、川芎、麝香等擅长于速效止痛药为主,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方法,制成外用贴剂“通脉止痛膏”,外贴膻中、内关、神门、公孙等穴位,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临床验证表明,可有效缓解心绞痛,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二、艾灸疗法
    我科引进多功能艾灸仪进行现代艾灸疗法。在施灸工程中具有不需点燃艾绒,自动控制温度,同时对患者多个穴位施灸,随时调整和检测被灸穴位温度等优点。主要适应于痰浊闭阻型、寒凝心脉型、气滞心胸型、心血瘀阻型,临床观察表明,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操作方法如下:操作者将专用艾壮安置在多功能艾灸仪的艾腔中,灸头直接用缚带固定于被灸穴位,取膻中、神门、心腧、内关等穴,艾壮加热后作用于患处。艾灸仪温度一般控制在45°C,时间30分钟左右。本疗法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痹的目的。

三、足浴疗法
    足浴疗法就是用50℃左右的热水或同温度的中药药液浸泡双足以达到祛病健身、改善睡眠、缓解疼痛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中药材水煎备用。每日临睡前泡脚,水量以完全淹没双足为准,先熏后洗,待水温下降后在加热水,直到头部微微出汗为止,时间大约30分钟,足浴后再交替按摩双足底部各5至10分钟。

四、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主要是通过各种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对穴位形成一种良性刺激,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主要适应于心肾阴亏,心脉瘀阻型及寒凝心脉型胸痹患者。心肾阴亏、心脉瘀阻型患者取心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巨阙等穴实施按摩,每日1次。寒凝心脉型患者取取至阳穴按摩,按摩3-6秒,可防治心绞痛的发作。

脑病
    一、针刺之醒神启闭针法
    针刺是我们的主体和核心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们在继承和运用传统针刺治疗中风病方法及学习、引进现代新针法如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等的基础上,结合我院针灸科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实验研究心得,发现中风病的主要病因不仅与脑有着密切关系,还与心的功能失调而致脑络痹阻息息相关,因而提出了“心脑相关”这一假说,并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等的启发下,确立了“醒神启闭,调心护脑”以及“分期辨证,对症治疗”的综合治疗原则,分别创立了“醒神启闭、调心护脑”,“祛风化痰、通窍利咽”及“醒神止遗”、“通络止痛”等针法运用于临床,在治疗中风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假性球麻痹及血管性痴呆、膀胱功能障碍、患肢关节疼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原则:醒神启闭、调心护脑、通经活络,从整体上对中风病进行治疗,主要用于中风后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的患者。总有效率达90%以上。

二、针刺之祛风化痰针法  
    祛风化痰针刺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风痰型假性球麻痹风痰上扰、痰浊阻窍的病理特点,选取风池、完骨、廉泉、丰隆穴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按照规定的方向、角度、深度、频率、幅度及时间等进行针刺,共凑祛风化痰,通咽利喉,通络醒脑之效,达到恢复吞咽、发音等功能的目的。适用于假性球麻痹风痰型。

三、艾灸之温针灸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放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熨或温灼,借其温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其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以经脉下陷、阴阳两虚,络脉坚紧者为宜。本科开展最多的是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主要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等,临床疗效良好。

四、拔罐与刺络拔罐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着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本法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刺络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或三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是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此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本科运用刺络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效果显著。         

五、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本科常用天麻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麝香注射液、红花素注射液、正清风痛灵注射液等进行穴位注射以治疗眩晕、头痛、中风、面瘫、腰腿痛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六、穴位敷贴与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是将中药加工成特定剂型后敷贴于人体的一些相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内病外治,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既不打针又不用吃药,深受患者喜爱。本科采用自制的中药制剂在每年农历“三伏”期间进行穴位敷贴,开展冬病夏治医疗服务活动,近三十多年来在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风湿筋骨痛、小儿遗尿、体质虚弱易感者等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类疾病的总有效率在90%以上,对慢性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最有效。。

七、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将羊肠线埋入腧穴,利用羊肠线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穴位埋线法根据病症特点,辨证论治,取穴配方,发挥针刺、经穴和“线”的综合作用,具有刺激性强、疗效持久的特点。可用于哮喘、肥胖症、腹泻、遗尿、阳痿、腰腿痛等。本科运用穴位埋线减肥,效果显著。此法15天埋线1次,免除了肥胖患者每天“针”一次的麻烦和痛苦,是繁忙现代人首选的减肥法。穴位埋线一方面抑制了患者亢进的食欲,同时也抑制了患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它可以刺激患者迟钝的自主神经(交感神经),使其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所以穴位埋线减掉的是人体的脂肪而不是水分,并能保证减肥过程中人体的健康和精力的旺盛,且反弹率极低,这是穴位埋线减肥的最大优点。一般一个疗程下来,体重可下降8~20斤。另外,腰围、臀围、腿围等会明显减小。

八、耳穴贴压
    是在耳穴表面贴敷王不留行籽,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本科运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高血压病、慢性痛证等效果良好。耳穴贴压治疗失眠比针刺治疗痛苦少,操作简便,依从性更高。主穴取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配穴:胃、脾、肝、肾、胰胆。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

九、刮痧疗法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等慢性疾病,本科常采用刮痧疗法。刮痧疗法通过器械作用,刺激穴位、皮肤经络,将皮下乃至深层组织、内脏之邪气呈现于表,通达于外, 从而达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选择施术部位以“阳脉之海”——督脉为主,在治法上以通调为要, 意在通导、激发脏腑阳气,改善脏腑功能;辅以“阴脉之海”——任脉,两者一阴一阳,首尾相贯,相须为用;足太阳膀胱经为五脏六腑之俞穴所在之处,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使脏腑气机条达,气血运行正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疲劳程度改善有良好效果。

十、经穴按摩: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等慢性疾病,本科常采用背俞穴及头面部穴位进行按摩治疗。本法可通过刺激背部经络和腧穴,调节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对背俞穴施以手法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腑功能恢复,具有调畅气机、通达气血、健脾养心、安神定志之功;对头面部穴位进行按压,可调畅情志、清利头目、镇静安神、缓解大脑疲劳。

十一、中风康复疗法
    中风康复疗法是一种包含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等为主的综合疗法,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中风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治废用和误用综合征,减轻后遗症,充分强化和发挥患者的残余功能,使70-90%的中风患者在患病后6月内可以行走,达到生活自理,30%能恢复部分工作,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而且经济安全,实用可靠。
该科建立了独立的中风康复治疗室,添置了减重步态训练器、言语吞咽障碍诊治仪、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训练用阶梯、Bobath球、助行器、踏步器、功率车、PT床、多功能网架床、电动起立床、肩及前臂旋转训练器、平行杠、姿势矫正镜等价值100多万元的康复训练器材,每天能为近百名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服务。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外伤后神经功能缺损导致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动能力受限患者,只要病情稳定且48小时内无进展,即可开始康复治疗。

十二、中药汤剂疗法
    根据综合辩证分析,我们将中风病分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和风痰上扰、阻滞经络等7种病型,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解经丹等方加减煎汤口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十三、中药熏洗疗法
针对中风患者肢体麻木或关节疼痛等状况,我们分别给予熏洗Ⅰ~Ⅲ号方煎汤熏洗患肢,每日一剂,熏洗2~3次,每次20~30分钟。

十四、健康教育
    针对中风病的特点和危险因素等,本科很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编写了《中风病防治手册》、“中风病患者入院需知”、“中风病患者出院指导”等,努力做得使中风病的健康教育深入人心,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中风病的认识水平,既防病又治病,共同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耳鼻喉科
    一、穴位敷贴与冬病夏治
    穴位敷贴是将中药加工成特定剂型后敷贴于人体的一些相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特色疗法。通过贴敷刺激穴位,借助药物的性能,使药性从皮肤表面进入人体,并循经络传导达到祛病邪,纠正阴阳偏盛偏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又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科主要针对一些虚寒性疾病、冬季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咽喉炎、喉源性咳嗽等病,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以温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常选用肺俞、肾俞、大椎、膻中等穴,在三伏天进行治疗。 

二、中药蒸汽熏蒸
    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实践证明,中药熏蒸疗法作用直接,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相对于内服药物,中药熏蒸疗法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局部,有对患下药的功效,可以达到温通经络、止痛消炎、活血消肿等功效。我科总结历年临床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分泌性中耳炎的经验,制成咽炎中药雾化方和鼻炎中药雾化方,通过中药雾化杯加热沸腾,直接熏蒸患者鼻腔及咽喉,达到利咽消肿,宣鼻通窍的作用。对鼻、咽、喉等急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三、耳穴贴压
    是在耳穴表面贴敷王不留行籽,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本科运用耳穴贴压配合药物治疗耳聋耳鸣、眩晕等。耳穴贴压治疗比针刺治疗痛苦少,操作简便,依从性更高。主穴取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配穴:肾、脾、肝、胰胆。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min左右,贴压1次持续3~5天。

四、耳周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为目的,结合现代医药学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我科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研究发现此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滋养经络,通络助聪作用,多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耳聋。临床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利多卡因等注射耳周穴位,常选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完骨等穴,每次每侧选1-2个穴位,每穴注入药液0.3-05ml,每日一次。10天一个疗程。

五、中药吹粉,含药治疗
    将各种中药研粉、过筛(200目以上),再根据疾病种类、疾病性质组方配药,然后直接应用到患处,具有作用直接、见效快、用药量小、全身副作用少的优点。我科中药吹粉主要分三大类,即鼻科、咽喉科及耳科。
鼻科:如肃窦散、利鼻散、百草霜散、清窍散、碧云散、青黛散等。
咽喉科:冰硼散、金锁散、锡类散、人中白散、青白散、柴胡僵蚕散、润喉丸等。
耳科:氯冰散、枯轻散、耳疳散、烂耳散等。

六、放血疗法
    具有开窍泄热,通经活络,清肿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耳鼻疖肿、乳蛾、喉痈、发热等急性病属热证者。常用方法有:刺少商、商阳、十宣出血,刺耳垂出血,刺患处出血。 


中医预防保健
    一、针刺疗法:
1、采用俞募配穴法结合脏腑辨证治疗
    主要适应症:中风先兆、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等的分型辩证治疗。
    主要功效:依据俞募穴在人体的分布具有阴阳相对、紧邻脏腑的特点,遵循以“脏腑为本”的原则运用此法进行针刺,使得阴阳相通,刚柔相济,调节机体脏腑间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脏腑调和,阴平阳秘的目的。
2、采用俞原配穴法结合脏腑辨证治疗
    主要适应症:中风先兆、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失眠等的分型辩证治疗。
    主要功效:俞原配穴通过将本经脏腑所属原穴与其背俞穴相配,取其原穴与背俞穴在主治性能上的共性,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原穴能扶正祛邪,以调脏器之实质;俞穴偏调和阴阳,以调脏器之功能。两者相配功效显著,结合脏腑辨证选取相应穴位,能调节脏腑之虚实,恢复机体脏腑功能。

二、艾灸疗法:采用麦粒灸五脏背俞穴疗法
    主要适应症:中风先兆、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的虚证以及肩周炎、支气管炎、崩漏、胃痛、贫血、失眠等。
    主要功效:背俞穴与脏腑的生理、病理信息密切相关,可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麦粒灸作用部位小而精确,具有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的特点,能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两者结合,加强艾灸对五脏俞穴的刺激作用,调整脏腑功能,对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的慢性疾病有较好疗效。

三、推拿疗法:选取背俞穴及头面部穴位进行按压手法操作。
    主要适应症: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泄泻、失眠、头痛、昏厥、腰痛、遗尿、痹证、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主要功效:可通过刺激背部经络和腧穴,调节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对背俞穴施以手法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腑功能恢复,具有调畅气机、通达气血、健脾养心、安神定志之功;对头面部穴位进行按压,可调畅情志、清利头目、镇静安神、缓解大脑疲劳。
四、刮痧疗法
    主要适应症:慢性疲劳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失眠等慢性病。
    主要功效:刮痧疗法通过器械作用,刺激穴位、皮肤经络,将皮下乃至深层组织、内脏之邪气呈现于表,通达于外,从而达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选择施术部位以“阳脉之海”——督脉为主,在治法上以通调为要,意在通导、激发脏腑阳气,改善脏腑功能;辅以“阴脉之海”——任脉,两者一阴一阳,首尾相贯,相须为用;足太阳膀胱经为五脏六腑之俞穴所在之处,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使脏腑气机条达,气血运行正常。

五、拔罐
    主要适应症:慢性疲劳综合征、胃脘痛、失眠等伴有疲劳及躯体疼痛症状、头痛、风湿痹痛、腰腿痛等。
    主要功效:以调整脏腑阴阳,镇静安神为原则,选择督脉和膀胱经穴位。督脉通髓达脑,“脑为髓之海”;膀胱经第1侧线上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之处。采用闪火法对其穴位进行热刺激,可以活血通络,疏通督脉所藏之经气,调整五脏六腑之气血,提高睡眠质量,使人体精力充沛。

六、耳穴疗法
    主要适应症:中风先兆伴有睡眠障碍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痛证、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高血压、糖尿病、眩晕症等。
    主要功效:耳穴贴压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不良反应少的优点,神门穴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而起镇静作用,是治疗要穴;肾穴、脾穴是益肾填精、补养气血的要穴,为治本之穴。配合交感、内分泌等穴可有效地促进睡眠。上述诸穴合用,养血安神,标本兼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七、穴位敷贴
    主要适应症: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高血压病、颈椎病、风湿筋骨痛等。
    主要功效:敷贴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调整机体和治疗目的的方法。药物穴位敷贴,有独特的“治未病”作用,且无疼痛、无创伤,极小毒副作用,故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穴位敷贴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吸收,引起穴位局部起小水泡,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提高免疫机能,增强体质,显著减少疾病的发病次数,从而使疾病治愈。

八、传统导引功法:包括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导引功法。
    主要适应症:中风先兆、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病。
    主要功效:传统导引功法在在锻炼时,以意导气,内外相合,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对大脑皮层及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使人的身心处于和谐、舒畅和愉快之中,有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

九、辨体施治
    主要适应症:中风先兆、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病。
    我科依据“体质学说”,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标准,采用科学、权威的“KY3H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九种体质的类型辨识,结合其辨识结果进行相应偏颇体质的干预。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饮食、起居、针刺、药膳食疗等方面的综合调理,改善体质,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