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接力棒者须做“传道医”
——在生日宴上的致辞
孙达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好!感谢医院领导为我的生日举行这次盛会,感谢各位的光临,尤其感谢唐之享副省长、廖端芳校长大驾光临!
我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做医生的成长过程。我家祖孙三代行医,1949年我16岁时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内科,1956年进子良联合诊所,1958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五班,1959年3月1日穿着工作服走进伤科诊室,至今已有53年,原中医学院、省中医院、省中医研究所都有我的同班同学。
我们医院的骨伤科,是在谭日强老院长(也是教我们《金匮》的老师)把张紫赓、张健民父子从长沙市中医院(原湘一伤科联合诊所)调来后成立的,时间是在1958年5月2号。当时还有师兄张茂珍,共三人。时间过得好快,一晃就是53年。在这几十年里,我深刻体会到,我从一个农村民间医师走到现在,能有今天,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要衷心感谢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中医学院、省中医院历届领导的关心和同仁的帮助,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所说的,“鸡蛋要通过温度才能变成鸡仔”。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作为从1989年至2009年担任了20年湖南省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我,感到非常高兴,这说明了国家对中医正骨疗法的重视、人民对中医正骨疗法的信任和需要。
去年12月,庐山杏林高峰论坛纵论“道以医显”,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三代中医之家,我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现在我作为医院骨伤科的老人,已到了耋耄之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现在的骨伤科人才辈出,有很多硕士博士,你们也要抓紧,时不我待。
在我有生之年,要尽快把我60年的临床心得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决不带进骨灰盒。但是也要声明一下,拿我接力棒的人,一定要做“传道医”,不做“觅钱医”。1100多年前的唐代,伤科祖师蔺道人把“理伤续断方”交给接班人彭叟时说,“勿轻售,勿传非人”。所谓非人,也就是李东坦所说的“觅钱医”,因为嘱“勿传非人”,这本书在民间流传了550年才公开出版发行,说明这本书的临床价值。
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