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保健

关于一个危重病友的抢救体会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10-20
□文/中风专科  李向荣
    “李医生,你好!”正在看病历的我听到这声含糊不清的问候,抬头一看,眼前站着的是几个月前出院的病友老何。
    几个月前,没人会相信老何还能活下来,更没人相信他还能重新自行行走(尽管还走不蛮稳),还能讲话(尽管还讲不清)。
    老何是位男性病友,53岁,今年1月7日入住我院中风专科。入院时,他的病情十分危重,可以说,五脏六腑都“坏掉了”。家人都已经不抱希望。但是,他最终挺过来了,而且能独立行走,可以进行简单交流。
    能收到这种效果,我们有一些体会,现借院报一角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作为医生,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会去想尽一切办法抢救病友,否则就可能流于应付。

二、细节决定成败

抢救病友的基本措施和基本药物可能绝大部分医生都知晓,但这些措施采取了,这些药物用上了,会不会起作用,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老何,心率持续维持在170±次/分,我们先后或同时用了普罗帕酮、地尔硫卓(合贝爽)、西地兰、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胺碘酮等药物,均无效,或只能短时有效。但最后,还是这其中的一种药——胺碘酮,使心率降了下来。不同的是,在不超极量的前提下,我们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心率降下来,并且持续静滴。而在临床上,医生往往是浅尝耽止,用某种药无效或效不好,就以为是这种药没效,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药不好,而是用得不到位。

危重病友服中药,要快,也不必按常规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我们科里为煎中药专门买了个电饭锅,凡是急危重证需立即服药者,都由护士负责尽快把中药煎好。老何患有重症肺炎,发高烧,我们马上就把中药拿来立即煎好给他服下,且一天两付中药,分4次服下,效果很好。

三、态度决定疗效

作为医生,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态度,不能把医嘱一开,此后的事全交给护士,自己不再过问。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友的反应,根据反应随时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速度,比如在静滴胺碘酮和冬眠合剂时,应密切注意呼吸、心律和血压变化,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滴速,使药物发挥最大效果,又避免出现副作用。

开出中药后,应督促护士立即把中药拿回来,并立即煎好,给病友服下。如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应督促护士及时执行到位,检验结果也应及时追查并据结果及时处理。

四、在诊疗过程中,要思路开阔,一条路走不通则及时寻找其他路径

老何心衰严重,并心源性休克,强心利尿无效,我们本来想用吗啡。但他又有呼吸衰竭、休克,吗啡是不敢用了,于是改用相对安全的度冷丁。结果,心衰迅速得到控制。

刚入院时,老何躁动不安,各种镇静剂都无效。我们果断改用冬眠合剂,终于使病友安静下来。

五、重视中药的作用

作为中医专业的医生,重视中药作用本就是应该的,可实际上在抢救急危重病友的过程中,很多人常常只在西医药里面找办法,而忽视了中医药方法。老何患有严重肺炎,高烧,白细胞高达45.6×109/L,该用的抗菌药物都用了,均无效。做药敏,仅仅只有一个万古霉素敏感,可他的肝、肾功能均衰竭,我们不敢用。结果,我们单纯用中药汤剂,就控制了肺炎。

还有,我们用本院的自制药“消炎散”,解决了老何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问题。这让我们体会到,消炎散对各种肢体肿胀疼痛都有良好疗效。

六、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作用

在抢救老何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多次病例讨论,而且上级医师多次就抢救措施和方法询问下级医师。个人的思路难免狭窄,无论你是住院医师还是主任医师,任何一个人的一点意见,都可能是有意义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