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保健

股骨头坏死有时是被酒暗算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09-12
刘欢患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已成功实施了关节置换术,专家提醒——股骨头坏死有时是被酒暗算
 
□文/骨伤科 刘振云

【核心提示】

著名歌手刘欢的《好汉歌》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生死之交一碗酒,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豪迈之情,令无数男儿为之神往。可是近期,刘欢患上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幸运的是,他已成功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已基本恢复了行走功能。

股骨头坏死是怎么回事

股骨头位于股骨的近端,凸向髋关节的髋臼内。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坏死的一种类型。

医学界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运不良,继而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骨小梁断裂的一种病变。股骨头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至60岁最多,无性别差异。近年来,随着激素类药物的运用、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疾病越来越常见。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开始多为髋关节或其周围关节隐痛、钝痛,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髋关节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终身残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骨内压增高,供应股骨头内的血运发生障碍,造成股骨头坏死。按股骨头坏死的时间分为四期,有些股骨头坏死得不到有效治疗,最主要原因是在Ⅰ期和Ⅱ期时,没有及时治疗或出现误诊漏诊。

外伤激素和酗酒是原因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股骨头坏死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尤其是激素的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以来,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加之,交通工具变革后交通事故的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均使得该病患者人数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患此病者约3000万人,我国约有400万人。专家认为,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即外伤、激素和大量饮酒。

外伤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他们发生股骨颈骨折所受的暴力较老年人大,骨折错位明显,局部血管损伤严重。另外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质量的好坏,以及复位和内固定的时间都影响坏死率和程度。

过量使用激素也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激素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刺激血小板大量生成,形成血栓,造成骨微循环障碍,骨内高压,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激素引起骨质疏松,轻微外力致股骨头、颈骨小梁细微骨折,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我院骨科患者刘大爷40年前患上风湿性关节炎,服用激素(强的松)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随后,刘大爷只要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就自行服用几片强的松,直至左髋部、右髋部出现剧烈疼痛,双腿不能直立,刘大爷才到医院检查,最后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激素改变血脂,形成脂栓阻塞微血管,于是,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是脂类代谢异常的结果,长期大量饮酒者,血脂明显升高,致使肝内脂类的清理效能降低而致脂肪肝、致代谢紊乱,脂肪栓塞。这是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因素之一。

饮酒每天超过半斤,连续10年以上就被称为酗酒,它不仅可引发肝功能损害,还会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以致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这样的患者约占股骨头坏死住院病人的1/3。

中西医结合能标本兼治
        
像刘大爷这样,因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发展成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约占股骨头坏死患者的70%。其实,激素在临床中用于抗炎、抗过敏效果很好。但如果长期过量使用,会引起血液运输循环障碍,供血不足,最终出现股骨头坏死。近期,湘雅医院退休老职工92岁老人唐先生,在两度髋部骨折后,均在我院成功治愈。骨伤三科医务人员通过详细商讨术前方案,对其成功实施了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

中医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中,具有很大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采取及时治疗,可阻止骨质继续坏死,具有良好收效。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标本兼治。这是基于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包括先进的检验和仪器),按照骨坏死的病理变化进程,进行合理的分期、分型,并予以全面分析,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II期以前,可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既解除血运障碍,又能促使骨质的修复,使解除症状和中断坏死进程同时有效地进行。对III期以后,也可根据其病程特点,用恰当的手术方式改善血运,并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促进修复。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预防和后期功能锻炼,动静结合,标本兼治。
    
【特别提示】

预防重于治疗。首先要加强髋部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在运动前,要充分做好髋部的准备活动;一旦受伤后应及时治疗,切不可在病伤未愈情况下过多行走,以免反复损伤髋关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饮或是最好不饮酒;注意增加钙的摄入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多晒太阳。控制体重,减轻关节的压力。治疗疾病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激素类药物,一定要遵医嘱。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