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中医之所以有别于西医,关键点在于一个“中”字。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明了中医、中药。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从张仲景、到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无数先贤为我们奠定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留下了一座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学宝库。正是因为有了中医、中药,才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战胜疫病的摧残,逐渐繁衍、昌盛到如今。可以说,中医学是我们民族经过千万年不断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为人类医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百年前,随着现代西医的传入,一种中西医并举的医学模式在我国逐渐形成。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各自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对于国民的健康当然是一种福音。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舶来的西医渐渐超越传统的中医,西医医院越办越大,中医医院越办越小,甚至有人发出取缔中医的谬言。
这到底是怎么了?
客观地说,百年来中医的萎靡不振,自然有着中医自身的原因。固步自封,不求创新,应该是这种不正常现状的根源之一。自金元四大家之后,中医理论便很少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尤其是近百年来,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步步为营,穷于防守,眼盯着西医的一举一动,却很少有人在中医应有的领域革新、创新。不仅仅少有创新,甚至连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也渐渐生疏、荒废,束之高阁,藏之金匮。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谁又会看得起你?因此,作为一家中医医院,作为一名中医专业人员,我们应当尊重自己的专业。只有尊重自己的专业,才会刻苦地钻研和创新自己的专业。这是最起码,也是最浅显的一个道理。
国家一直在扶持着中医、中药,人民群众也一直在相信着中医、中药。振兴中医,是我们中医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院有着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积蓄着丰厚的中医传统文化。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妇产科等传统中医特色专科,享誉三湘;一批省名中医在全省甚至全国,成为某一中医领域的领军人物。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别人能治好的病,我们也能治好,这不是特色。别人治不好的病,我们能治好;别人用很多钱才能治好的病,我们用很少的钱就能治好;别人用很复杂的方法才能治好的病,我们用很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这就是特色。唯有特色,才是创新,才有市场,才有生命力,才是病人最需要、最欢迎的医疗技术。
因此,我们应当在特色二字上狠下功夫。要振兴我院,要实现我院新的腾飞,惟有坚持走特色医疗之路,才是根本。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成就名医、名科、名院。但是,走出一条别人没有的特色兴院之路,并不是口里喊一喊,心里想一想,纸上写一写就能办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需要我们在人才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等方方面面的配套措施并一以贯之地执行。我院作为湖南中医界的龙头医院,有责任担当起振兴中医的重任。今年,我院门诊大楼改造工作即将顺利完成,医院的硬件建设正逐步加强。现在,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观念上进行更新,加快中医特色专科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步伐,把我院办成真正的省级中医名院,造福民生,造福社会。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能为社会、为后人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同仁们,同志们,努力吧!为把我院建设成特色中医名院,奉献出我们每个人的光和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