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临床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近期我院典型病例与您分享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20-09-24

跨省驱车4小时,只为寻你——骨伤科

□文/宣传统战部 何穰


“感谢湖南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救了我的孩子!”近日,来自湖北监利7岁小朋友超超(化名)的母亲刘女士激动地说。

原来,一周前,超超在家附近骑单车不慎摔伤手臂,当地医院诊断为儿童肱前髁上骨折。超超父母听朋友推荐,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在治疗此类骨折方面颇具优势,于是全家驱车4个多小时来院求治。

当时,超超父母还有他们从“武汉”来的顾虑,骨伤四科主任医师曾赛华查看了超超全家的健康码后,决定予以收治,并为超超腾出一间单独的病房。完善相关检查后,曾赛华率领副主任医师彭力田、主治医师杨军和住院医师骆佳奇,为超超实施“透视下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手术十分成功,目前超超恢复情况良好。

曾赛华表示,一般来说待肿胀消除,就可以出院了。术后孩子还需加强肩部、腕部及握拳训练,并维持4周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及感觉和肿胀情况,及桡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与麻木情况,并定期做X线复查。


耳石脱落,天旋地转,手法复位显神奇

□文/宣传统战部 何穰


5月某天,长沙54岁的蒋女士早晨刚起床便剧烈眩晕,感觉天旋地转并且恶心呕吐、冷汗淋漓。重新躺下后,蒋女士翻个身时也会眩晕想吐。家人赶紧拨打120 把她送至我院急诊科。

经过颈椎及头部CT,心电图,抽血化验一系列检查后,结果无明显异常,急诊科予以对症输液处理后蒋女士症状明显减轻。

可当晚她一躺到床上又开始严重眩晕,次日蒋女士住进我院针灸脑病科,眩晕门诊副主任医师叶海敏详细询问其病史后,对她进行了眼震视图等眩晕方面的相关检查。

“这个一躺到床上,或者坐起、翻身的时候就发眩晕的病,是因为脱落的耳石在作怪,有个俗名叫耳石症,医学名称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叶海敏说,只要患者的头部发生重力改变,就会出现天旋地转般的短暂眩晕,还可并发恶心呕吐,但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这种病通过手法或机器复位可以治疗。

随后,叶海敏为蒋女士进行了耳石复位治疗。当蒋女士忐忑不安地再次躺到床上,发现眩晕奇迹般消失了。接下来,针对蒋女士的头部昏沉感等残余症状,叶海敏让她接受针刺、艾灸治疗,并服用中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等,数日后蒋女士即康复出院。



刻不容缓!老奶奶颅内“摘葡萄”

□文/神经外科 程学荣  宣传统战部 何穰


5月初,益阳桃江65岁的李奶奶出现头后枕部轻微隐痛,当时没注意,拖延一周后突然剧烈头痛且伴左眼视物模糊,并出现呕吐,家人将其紧急送入我院就诊。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文戴华了解患者病情后,根据经验分析,刘奶奶并不像普通的脑出血。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李奶奶颅内可见多个动脉瘤,原来老人家的头痛是动脉瘤破裂所致,治疗刻不容缓。

在文戴华的带领下,主治医师李坤、程学荣、周一夫共同为李奶奶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让流体失去血供,达到消除破裂的风险。手术历经3个多小时成功结束,术后李奶奶恢复良好,不久即出院回家休养。

文戴华介绍,颅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血管瘤,看上去就像血管上长了一颗甚至多颗葡萄,里面充盈着血液。这是一种脑血管疾病,虽称动脉瘤,但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肿瘤,它不会扩散,也不需要放化疗,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以4060岁患者较为常见。


乳癌复发上肢肿胀如大腿,3D打印可触可视来助医

□文/宣传统战部 何穰


长沙市开福区58岁的韩女士两年前乳腺癌手术后进行化疗,近一个月癌症复发,右上肢肿胀如同大腿,右腋窝下一个大如拳头的转移包块。韩女士慕名找到我院乳腺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阳志,寻求进一步治疗。

依据韩女士提供的一系列资料和晚期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从其身体情况和经济考量综合评判,欧阳志提出方案及建议:先利用3D打印技术,针对其右腋窝包块与腋窝动静脉的关系,作出肿瘤负荷评估,若需再次手术,同时评估手术范围,做到术前准备精细,手术步骤精准。

该方案得到了韩女士及其家属的赞同。根据她的CT影像资料,医院3D打印技术团队利用CT三维重建的数据构,设计出三维动画模型图,构建出1:13D实物模型。此模型非常直观地帮助医生与患者家属交流,为患者和医生提供触觉与视觉上的体验,有助于疾病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演练、辅助手术操作等。

接下来,在给韩女士化疗的同时,以驱邪扶正、理气健脾为原则,采用以法半夏、半枝莲、黄芪、决明子等十余味中药组成的配方及穴位贴敷、内分泌治疗等综合特色治疗,针对其症状辨证施治,以减轻化疗副作用。日前,韩女士复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各种症状也逐步改善。


头上小肉球,罕见血管瘤

两医师联手,半小时切除

□文/宣传统战部 何穰 皮肤科 罗赛君


长沙26岁的李女士两个月前头枕部长出来一个鹌鹑蛋大小的肉球,走起路来还随着脚步轻轻晃动,让她苦恼不已。我院皮肤外科主治医师田毅接诊后检查发现,李女士枕部肿物形状不规则,有一蒂与头皮相连,质地柔软且偶可见出血。

田毅根据其症状和体征,术前MRI等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血管瘤或神经纤维瘤。患者既往有1型糖尿病病史,在我院内分泌科专家协助治疗下,积极调整降血糖治疗,患者血糖控制平稳,为患者顺利手术保驾护航。

56日,田毅和黄盼两位医师为患者实施手术,局部麻醉、切除肿物后美容缝合,标本送检、切口包扎,各环节一气呵成非常流畅,不到半小时成功摘除李女士头上的小肉球。术后病检明确诊断该肿物为血管瘤。经抗炎、换药等常规处理后,李女士很快顺利出院。

田毅介绍,血管瘤是常见于婴幼儿的良性肿瘤,其病因或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成人中也并不多见。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好发于头面、四肢等体表部位,也有不少见于黏膜、肌肉、骨骼甚至颅内等特殊部位。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激光、手术等,须根据肿物大小、生长部位、生长速度等病情综合考虑选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