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兰女士一直有个“难言之隐”:每次大便后,总感觉有肿物从肛门脱出。她一直以为这是常见的“痔疮”,忍一忍也就过去了。直到最近症状加重,她才下定决心来我科就诊。然而,接下来的检查结果,却远远超出了她和家人的预料,也揭示了一个被忽视多年的健康隐患。
肠镜——照出肠道真相的“火眼金睛”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为兰女士安排了肠镜检查。当纤细的肠镜探头深入肠道,内镜医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令人警惕的一幕:在兰女士的结肠,尤其是回盲部,并非只有一两处息肉,而是散布着数个大小不一的息肉。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这些息肉为“炎性增生性息肉”。医生解释,息肉就像是肠道内壁上长出的“小蘑菇”,而炎性增生性息肉本身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关键在于——数量。当肠道内息肉数量众多,形成“息肉病”时,情况就变得复杂和危险了。
追根溯源——被忽略的家族“密码”
在深入的问诊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浮出水面:兰女士的直系亲属有肠道肿瘤病史。这就像一个拼图找到了关键一块。医生诊断,兰女士患上的并非普通的散发性息肉,而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大肠息肉病”。这类疾病的特点就是息肉数量成百上千,遍布大肠,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几乎100%会癌变,恶变风险极高。
当机立断——为何选择肠切除手术治疗?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明确遗传背景和高癌变风险的疾病,治疗目标必须着眼于长远和彻底。为了从根本上切除病变肠段,最大限度降低未来发生肠癌的风险,经过肛肠六科团队的慎重评估和与兰女士家人的充分沟通,医生为她实施了大肠全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术。“造口”这个词,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和排斥。但在医学上,这常常是一种拯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短时间回肠造口的过度,能减少肛门吻合口大便的刺激,加速吻合口的愈合。待行回肠回纳手术后,回肠储袋能使患者恢复经肛门的自然排便功能,从而获得接近正常人的高生活质量。此手术被誉为结直肠外科领域最伟大的进步之一,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生。这次治疗移除了她体内一颗“定时炸弹”。现在她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享受高质量的人生。
兰女士的经历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1. 误区警示:肛门肿物脱出,不一定都是痔疮! 肠道息肉、甚至早期直肠癌都可能表现出类似症状。切勿自行诊断,拖延病情。
2. 检查是关键: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金标准”。它能直观地发现炎症、溃疡、息肉乃至早癌。建议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痛)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筛查。
3. 家族史是重要信号: 如果您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肠癌或肠息肉病史,那么您本人就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将筛查年龄提前,并提高筛查频率。
健康无小事,别让“想当然”耽误了“肠”通无阻。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被类似问题困扰,请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让专业的医生为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