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耄耋老人重新行走如常

发布日期:2019-02-26      

□文/骨伤三科  黄永松

春节刚过,几位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老人在家属带领下来院复查,均提示术后恢复良好,达到预期目标。老人及家属向董克芳主任及科室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对我们的专业服务表示肯定。

2018年12月,我院骨伤三科在董克芳主任带领下,连续为8位85岁以上老人实施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平均年龄达90岁,最高者97岁,最低的也有86岁,患者均在10天以内单独扶拐下床步行,最大限度地让患者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

 

娄底97岁患者术后5天即可在助步器辅助下行走   

本组患者共同特点为年龄超高,合并内科疾病多,手术风险大。个别患者需要多科联合处理,可以说这组患者的成功处理与手术、麻醉、护理、陪护、家属以及相关科室共同协作密不可分。

髋部骨折为老年常见骨折,这与老年人骨质疏松、髋部解剖功能特点有关。这类骨折发生后,患者不能行走,需长期卧床,甚至饮食、大小便都需护理,更为关键的是极易因卧床产生多个并发症,如褥疮、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这些并发症稍有不慎往往对与老人来说是致命的。据坎贝尔手术学统计,非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3个月的死亡率达到惊人的60%,均死于并发症,而非骨折本身,且卧床时间越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很多文献把此类骨折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因此,如何让此类患者最快的重新站立,脱离床面,生活自理,才能减少这些并发症。从医学技术的角度来说,人工关节置换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人工关节置换已经非常成熟,效果可靠。

董克芳主任同时表示,此类患者的手术本身围手术起风险较高,需要医生护士更加细心、耐心,同时更需要患者及家属真正正确认识病情,理解风险。有些时候甚至需要多科联合,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帮助患者度过手术期。对于手术医师来说,要最大化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降低创伤。本组患者,我们改进了手术入路,从臀中肌肌间隙入路,尽量减少肌肉损伤,减少手术创伤,同时缩短切口,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失血量仅仅100-150毫升,可以说尽到了最大化的微创,其中2个病例术后未放置引流管。

最后,董克芳教授表示老年人在雨雪天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意外受伤,一旦摔跤,不要盲目活动,注意髋部疼痛情况,及时就医,平时当注意防治骨质疏松,最大的降低骨折风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