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卵障碍性不孕及辅助生殖治疗中,通常会使用促排卵药物或超促排卵药物来刺激卵巢生产多个卵子。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卵巢内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体内液体渗漏到腹腔,从而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为8.4%~23%。其主要表现为卵巢增大、腹部不适、腹水、血液浓缩及高凝等,严重时会出现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血栓等,甚至危及生命。
促排卵治疗目标的本身是使卵巢获得一种超出生理水平的反应,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虽然有一定危险性,但并不是每个取卵患者都会发生,重度OHSS(发生率0.8%~3.0%)更是少数。只要我们合理预防、提高警惕、正确处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绝大部分都可以顺利度过。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是降低OHSS发生风险、改善OHSS预后的有效临床措施。
识别OHSS高危因素
识别OHSS高危因素是有效预防OHSS的第一步。目前有许多用于预测OHSS风险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卵巢储备标志物及卵巢刺激相关指标等。
人口统计学特征
低生育年龄(年龄<30~33岁会显著增加OHSS发生风险)、不孕原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既往OHSS发生史是OHSS的高危因素。低BMI是否会增加OHSS发生风险目前尚存争议,可能与纳入人群的卵巢储备及卵巢反应性不同相关,仍需按照人群特质进一步亚组分析。促排之前充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史特征是制定个体化促排方案的基础。
卵巢储备功能标志物
卵巢储备与OHSS的发生密切相关。抗米勒管激素(AMH)及窦卵泡计数(AFC)是目前公认的反映卵巢储备功能的有效客观指标。2016年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将AMH≥3.4μg/L和AFC>24个作为预测OHSS发生风险的B类证据。2023年卵巢高反应Delphi(专家调查法)共识73%专家认为AMH≥2μg/L和82%专家认为AFC≥18个具有卵巢高反应风险。
卵巢刺激相关参数
发育卵泡数目及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等是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客观反映,在预测OHSS发生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卵巢高反应Delphi共识中73%的专家认为,直径≥14mm的卵泡数目≥15个时具有卵巢高反应风险。目前,国内各个生殖中心用来预测OHSS风险的获卵数和扳机日E2水平界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与检测平台、促排卵方案、取卵策略及预防措施等不同有关,现阶段每个中心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并制定适合自己的界值来预测OHSS发生风险。
OHSS预防
个体化促排卵方案
对于有OHSS风险的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采用低剂量促性腺激素启动,并密切监测卵泡发育和雌激素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
减少HCG用量
由于HCG是促排卵过程中的关键药物,过量使用可能增加OHSS风险。因此,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情况减少HCG用量或使用其他药物替代,以降低OHSS的发生率。
中医调理
中医可通过调理体质,改善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降低OHSS风险。例如,通过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帮助身体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妊娠合并OHSS治疗
妊娠合并OHSS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既要保证母婴安全,又要有效控制病情。
西医对症治疗
轻度OHSS: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患者应多饮水,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大多数轻度OHSS患者可在1周内自行缓解。
中度OHSS:除休息和饮水外,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必要时给予补液治疗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重度OHSS:需立即入院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纠正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以缓解症状。所有治疗措施都应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中医治疗
中医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中医特色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中药口服:寿胎丸+五皮散(补肾健脾、利水安胎)。中医特色治疗:耳穴压豆:选取三阴交(妇科万能穴)、阴陵泉(利水要穴);艾灸神阙穴(温阳利水);冬瓜皮煮水(清热利水)、玉米须茶(天然利尿剂)。
适当调护
饮食调护:保持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和增强免疫力。
生活调护:轻度OHSS患者可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中重度患者应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以减轻腹水对呼吸的影响。定期按摩下肢,预防血栓形成。
心理调护:患者可能因担心病情和对胎儿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压力。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