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大地开始凝结白霜,自然界万物进入“收藏”的阶段。
对我们女性而言,身体也如同这自然界的草木,进入了一个敏感的调整期。寒邪与燥邪成为霜降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妇科门诊也迎来了一波特定的就诊高峰。霜降后我们需要重点警惕哪些妇科问题?
一、寒邪来袭——“宫寒”相关疾病
“寒主收引,凝滞气血。”霜降后,早晚温差极大,寒气极易侵袭人体。为何高发?
女性身体本就属“阴”,许多姐妹爱美的同时,却忽略了颈、腰、腹、脚踝的保暖。寒邪从下肢和腰腹入侵,直冲胞宫(子宫),导致“宫寒”,引发一系列问题。
常见疾病:1. 痛经加重:这是最典型的表现。寒凝血瘀,经血遇寒则凝,排出不畅,“不通则痛”,导致月经期小腹冷痛、坠胀,热敷后会感觉缓解。
2. 月经推迟与量少:寒邪会影响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月经周期推后,经血量变少,颜色暗沉,常伴有血块。
3. 不孕的潜在风险:从中医角度看,胞宫如同孕育生命的“温室”,若过于寒冷,则难以“种子发芽”。现代医学也认为,盆腔长期血液循环不佳,会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功能。
建议:保暖是第一要务:穿上袜子,护住脚踝,不穿露脐装。晚上可用温水泡脚,至身体微微出汗。饮食忌生冷:少吃冰淇淋、冷饮,多吃温性食物,如核桃、南瓜、鸡肉、牛肉,喝点红糖姜茶。
二、燥邪伤阴——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秋燥伤津,耗伤阴液。”霜降时节“秋燥”明显,空气湿度低。这种燥邪不仅伤肺,更会耗伤人体的津液和阴血。为何高发?
女性以血为本,阴血充足是月经正常、皮肤润泽的基础。秋燥会加重体内阴液的消耗,导致“阴虚”,扰乱内分泌的平衡。
常见疾病:1. 月经量少、周期紊乱:阴血不足,犹如“水源”减少,导致血海空虚,月经量自然减少,周期也可能变得不规律。
2.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加速器”:对于备孕或围绝经期的女性,秋季的燥热会加速阴液的消耗,可能加重潮热、盗汗、失眠等症状,对卵巢功能保养不利。
3. 阴道干涩、性交疼痛:津液耗伤,阴道分泌物也会减少,导致干涩不适,影响夫妻生活。
建议:主动滋阴润燥:多喝温水,多吃银耳、百合、梨、豆浆、蜂蜜等滋润的食物。合理使用加湿器:改善室内干燥环境,保持呼吸道和肌肤的舒适度。避免熬夜:熬夜最伤阴血,秋冬季节应“早卧晚起,与鸡俱兴”。
三、免疫力下降——妇科炎症反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换季时节,气温骤变,人体免疫力容易出现“空窗期”。加上秋冬人们喜欢待在通风不畅的室内,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为何高发?
免疫力下降,阴道菌群容易失调。同时,为了保暖,穿着过紧的打底裤、厚牛仔裤,会导致私处潮湿、闷热,诱发炎症。
常见疾病:
1. 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豆渣样或凝乳块状。
2. 细菌性阴道病:白带增多,有鱼腥味。
3.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劳累、受凉后,出现下腹部坠胀、腰骶酸痛等症状。
建议:增强免疫力:适度锻炼,均衡营养,保证睡眠。穿着宽松透气:选择纯棉内裤和宽松的裤子,避免长期穿着紧身裤。不要过度清洁:避免频繁使用妇科洗液冲洗阴道,以免破坏菌群平衡。
霜降养生,记住这“三暖三润”
为了平稳度过这个换季期,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口诀:
三暖:暖脚、暖腹、暖腰➤ 守住身体的阳气之门。
三润:润肺、润肤、润肠➤ 滋养身体的阴液之本。
霜降,是秋冬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关爱自己、为身体积蓄能量的开始。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天时,用科学的方法呵护自己。如果出现持续不适,请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为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