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养生,记住三个字:慢、暖、润

发布日期:2025-10-06      作者:袁瑶       

中秋节,除了盼团圆、品美食,更是调养身体,承接夏冬的关键时机。今年,我们送给您三个字的养生“馅儿”料。这份“馅儿”料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厚的养生智慧,把它们细细地包进您的节日生活里,就能让健康与团圆两全其美,为整个秋冬的安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字:慢——给肠胃最体贴的“慢”回礼

中秋的餐桌,无疑是美食的盛宴,琳琅满目,香气诱人。但此时,我们最需要克制的是“快”。月饼用料扎实,高油高糖,性质滋腻;螃蟹更是美味珍馐,但性属大寒。若是一时兴起,狼吞虎咽,这些美食便会立刻转化为肠胃不堪承受的负担,导致腹胀、积食甚至腹泻。

怎么做?核心就在于“慢点吃,配热茶”。 无论是吃月饼还是尝螃蟹,请务必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小口、细细地咀嚼与品味。这不仅能更好地感受风味层次,更是给脾胃留出了充足的运化时间。同时,请在手边备上一杯始终温热的茶饮,比如茶性温和、去脂解腻的老白茶,或性质温润、暖胃安神的红茶。这杯升腾着袅袅白气的“暖茶”,如同一位体贴的卫士,它能温和地中和月饼的甜腻,有效驱散螃蟹带来的寒凉之气,稳稳地托住我们的脾胃,助其顺利运化。请记住一个关键禁忌:千万不要用冰镇饮料或啤酒来搭配月饼和螃蟹,那一冷一热的刺激,对脾胃而言无异于一场“风暴”。

第二个字:暖——给身体一个精准的“暖”拥抱

中秋时节,暑气渐消,夜晚的凉意已经开始悄然渗透。但此时天气尚不稳定,许多人白天仍会觉得燥热,因此,“暖”并非一味地多穿衣服,而是要讲求技巧,富有智慧。这里的关键,就在于 “暖背更暖腹”。

怎么做?白天的衣着可以遵循“背暖腹更暖” 这一核心原则。我们的背部属阳,有一条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循行于此,适当保暖可以避免风寒邪气从后背入侵。然而,腹部(尤其是肚脐周围)的保暖是重中之重,这里是我们中医所说的“丹田”和“神阙穴”所在,是人体元气汇聚的地方,而且脾胃系统也位于此区域。一旦腹部受凉,寒气直中内脏,非常容易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白天可以选择穿戴略长一些、能盖住肚脐的上衣或内搭。到了晚上睡觉时,无论天气是否闷热,都请务必用薄被或毯子仔细盖好肚子,这是守护一夜安眠与健康的重要防线。

第三个字:润——给呼吸系统一场深度的“润”滋养

进入秋季,天地间的“燥”气开始成为主导,这种干燥的气候最先侵袭的就是我们娇嫩的呼吸系统和皮肤。您可能会开始感觉到喉咙干痒、鼻子干燥、甚至皮肤起屑。

怎么做?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桌上的油炸、烘烤等燥热零食,分一部分给此时的“润燥明星”——秋月梨。秋月梨汁水丰沛,果肉细腻无渣,其润肺降燥、清热化痰的效果比普通雪梨更胜一筹。您可以直接鲜食,感受它清甜的汁液滋润喉舌;或者,花一点心思,将它从上端切开,挖去核心,放入几粒冰糖,再合上“盖子”,隔水清蒸十几分钟,做成一盅晶莹剔透的“中秋明月盅”。这样一碗温热的梨汤下肚,能从喉咙一直润到肺底,给您由内而外的清润滋养。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