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怎样养生?

发布日期:2019-09-23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武吕辉

熬过了酷暑难耐的三伏天,眼下已经入秋。从初秋到深秋,我们的起居饮食等方面有哪些是需要多加注意和防范的呢?

入秋之后,天气比较干燥,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多喝水喝粥去秋燥;建议早起喝一杯温开水,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早餐多喝粥,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较弱或每年冬天都多有不适的人群,都应该从秋天开始调养身体,多喝水,多喝粥,吃一些温润的食物,增强抵抗力。

护肠养胃切忌吃刺激性食物:入秋后肠道功能日渐正常,要按时吃饭,尽可能吃柔软食物,让肠胃有规律的工作。不要贪凉吃冷食,也不要吃过度刺激的辛辣食物等,这样刺激肠胃,增加肠胃压力。合理膳食,科学进食。

秋季是食补的好季节。适宜吃各类水果、蔬菜,诸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发酵食品因为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也是秋季选择食物的首选,例如馒头、煎饼、面条等,特别是粗细粮搭配的方式进食,营养价值更高。此外,豆类食品包括豆腐、豆汁、豆豉等都可以配合主食来吃。

秋季饮食要十分讲究,首先不能暴饮暴食,要注意适量,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其次要少吃油腻、煎炸食物。油腻煎炸的食物虽然口感好,让人有食欲,但并不易被消化,长时间停留在胃中,给胃肠很大压力。

入秋后气候由热转凉,人体排汗减少,水盐代谢也开始恢复原来的状态。心血管、神经系统和肠道功能都日渐正常,这也导致一些在夏季潜伏下来的症状就会出现,人会感到秋乏。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进行调整,睡眠要充足才能适应秋乏。增加一个小时的睡眠,并且保持有质量的午睡,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以在冬季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早睡早起,睡眠充分。“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黄帝内经》)。

秋季气温和空气湿度都非常适合睡眠,因酷暑导致的睡眠不规律在入秋后会得到很快弥补。但是过犹不及,秋季起居还是要把握早睡早起、规律作息。通常认为,最佳的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上5点至6点起床。细心观察身边的高寿老人,他们基本上遵循这样的睡眠规律。此外,在保证晚上睡眠时间同时,还应该在午间进行小睡,正午12点到下午2点间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午睡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特别是爱美的女士,尽量在午间来一场养颜的美容觉。

精神调养轻松运动:入秋后很多人会倍感秋伤,因此在精神上也要注重调养,使心情愉悦,情绪安定,切忌大起大落。建议饭后可以散步,平时多听听音乐,练练瑜伽,练练书法,钓鱼之类的都可以。适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系统也有帮助。适度锻炼,切忌疲劳。秋季虽然是锻炼的好季节,但严格意义上来说,秋季并不是非常适合剧烈的运动。特别是对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来说,秋季锻炼要十分谨慎。

调节情绪,心态平稳。情绪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杀手。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通过控制情绪来保持身心健康。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情绪敏感的人来说,秋季的风景容易让人产生回忆、滋生悲伤情绪。因此,在秋季我们要常常给自己做心灵SPA,保持情绪安宁,不让情绪失控。要勇敢面对人生过往不幸的遭遇和磨难,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每时每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安详、从容、淡定、随缘。

总体而言,入秋后穿衣因人而异。人们尽可以在风度和温度之间找到完美结合点。但仍有些细节不能忽视。民间有谚“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说冬天过后,不要一开春就急忙脱掉御寒的衣物。进入秋天后,也不能因为一降温就慌忙增加衣物。让由冷到热、由热到冷的转化期更长些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人的体温保持在37度左右比较合适。因此,在秋季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情况,慢慢增加衣物。在初秋,阴雨天、大风天气可以加戴帽子、围巾等抗风御寒。老年人和儿童因为对温度的敏感性较强,在穿衣上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避免感染风寒。

常开门窗,空气畅通。为什么要保持空气畅通?因为秋季极容易滋生细菌。有些病菌在秋季非常活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而且可以大幅度消灭室内潜伏的各种病菌。再说,现在雾霾天气基本一去不复返了,可以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还可以通过种绿植来实现。绿萝、吊兰、文竹、芦荟等都是既经济又实用的净化空气、杀除细菌的最佳选择。还要提醒,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关闭门窗,因为夜晚的秋风温度较低,很容易让人感染风寒。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