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与中医:传统医学的应对之道

发布日期:2024-12-04      作者:刘君       

一、中医对高血脂的认知溯源

中医虽无“高血脂”这一现代病名,但在其理论体系中,可将其归为“痰浊”“血瘀”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功能相互协调,维持着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与代谢。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影响时,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聚生痰湿;肝脏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血行瘀滞,进而导致痰瘀互结于血脉之中,形成高血脂。例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易伤脾胃,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长期情志抑郁,可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为痰瘀形成创造条件。

二、中医诊断高血脂的方法与特色

(一)望诊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体态等获取信息。面色晦暗或发黄、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痰湿;若唇色紫暗、舌有瘀斑,则可能存在血瘀情况。肥胖体型,尤其是腹型肥胖,多与痰湿积聚有关。

(二)闻诊

听患者的声音、嗅其气味辅助判断。声音低沉、呼吸气短可能是正气不足、痰湿内阻;若口中有异味,如黏腻或腐臭气味,常反映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且有化热之势。

(三)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偏好、生活习惯、情志状态、既往病史及家族病史等。如偏好油腻、甜食者,易生痰湿;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者,多有肝郁气滞倾向,这些因素都与高血脂的发生密切相关。

(四)切诊

通过切脉感知脉象变化。滑脉主痰湿,弦脉多与肝郁气滞或肝阳上亢有关,涩脉则提示血瘀。中医综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三、中医治疗高血脂的多元策略

(一)中药调理

1. 健脾化痰类:以苍术、茯苓、陈皮等为代表。苍术燥湿健脾,可运化水湿,减少痰湿生成;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能助脾运化水液,使痰湿从小便而去;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行气以助痰湿消散。适用于脾胃虚弱、痰湿内阻型高血脂。

2. 疏肝理气类:柴胡、香附、郁金等常用。柴胡疏肝解郁,可条达肝气,使气机通畅;香附为“气病之总司”,理气止痛、疏肝解郁之力强;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既能疏肝气,又能解肝郁化火之证。对肝郁气滞型高血脂疗效显著。

3. 活血化瘀类:丹参、川芎、红花等为主。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能改善血液循环,清除瘀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且行气血;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善祛瘀止痛。用于瘀血阻滞型高血脂。

4. 滋补肝肾类: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可选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能滋养肝肾之阴;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可补肝血、益肾精;女贞子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助肝肾阴虚者恢复。针对肝肾阴虚型高血脂。

(二)食疗药膳

1. 山楂降脂饮:山楂 30 克,加水煎煮 15 分钟,代茶饮。山楂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可有效降低血脂,尤其适用于食积不化、瘀血阻滞型高血脂。

2. 泽泻粥:泽泻 15 克,粳米 100 克。先煎泽泻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泽泻利水渗湿,可降低体内痰湿,对痰湿内阻型高血脂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3. 首乌红枣炖排骨:何首乌 15 克,红枣 5 枚,排骨适量。一起炖煮至熟烂。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红枣健脾益气,此药膳适合肝肾亏虚型高血脂患者,可滋补肝肾,调节血脂。

(三)中医外治

1. 针刺疗法:选取内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穴位。内关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可调节心气,助气血运行;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丰隆化痰祛湿,为治痰要穴;三阴交健脾益血、调肝补肾,调节三阴经气血。通过针刺这些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血脂代谢。

2. 艾灸疗法:常用穴位有中脘、神阙、关元等。中脘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艾灸中脘可增强脾胃功能,运化水湿;神阙温阳益气、健脾补肾,能激发人体阳气,促进痰湿消散;关元补肾固本、温阳益气,有助于改善肾阳不足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艾灸这些穴位,借助温热之力,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辅助治疗高血脂。

3. 耳穴压豆:取耳穴中的内分泌、皮质下、肝、脾、肾等。内分泌穴可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改善脂质代谢;皮质下调节脏腑功能与神经系统;肝穴疏肝理气;脾穴健脾助运;肾穴补肾固本。通过在这些穴位上粘贴王不留行籽并按压,刺激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经络气血,抑制食欲,促进脂肪分解,达到降脂目的。

四、中医预防高血脂的养生智慧

(一)饮食有节

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原则,合理搭配食物。减少肥甘厚味、辛辣油腻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增加粗粮、蔬菜、水果的食用量,如玉米、燕麦、芹菜、苹果等。适当食用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洋葱、大蒜、木耳等。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餐,保持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二)情志舒畅

保持心情愉悦、乐观开朗,避免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压力,调节情志。学会情绪管理,培养豁达心态,因为情志失调易伤肝脾,导致气血紊乱,诱发高血脂。

(三)起居有常

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夜间睡眠是人体气血修复与脏腑功能调整的重要时段,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脾胃运化、肝脏疏泄等功能正常发挥。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劳逸结合,适当进行午休,以养精蓄锐。

(四)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加速体内痰湿瘀血的排出。每周坚持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或损伤。运动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以达到预防高血脂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