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坦桑尼亚Jakaya Kikwete心脏病研究所执行院长Peter Richard Kisenge教授率领的医疗代表团参访我院,双方在中医药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复合型医疗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考察中医诊疗技术 探究临床应用价值
由坦桑尼亚Jakaya Kikwete心脏病研究所、Muhimbi国立医院及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在副院长谢海波陪同下开启考察。首站来到介入诊疗中心,通过实时转播系统观摩冠心病介入治疗全过程。Muhimbi国立医院采购部总监Bunare Marwa Daniel表示,该微创诊疗体系对提升非洲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具有显著适配性。
在风湿疼痛诊疗中心,代表团系统考察针刺疗法、艾灸技术及中医推拿体系的临床操作规范。Peter Richard Kisenge教授听取疗效数据分析后表示,此类非药物依赖型自然疗法对于完善社区诊所分级诊疗体系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在张氏正骨堂内,孙绍裘教授、阮红良主任团队为九旬患者王某实施肱骨外科颈骨折整复术。通过中医手法复位配合特制杉树皮外固定,全程未使用放射影像引导即完成精准治疗。Peter院长观摩后表示,这种零辐射、低成本的正骨技术应当纳入非洲骨科标准化诊疗体系。
续写中非医疗协作新篇 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专题座谈会上,谢海波系统阐释了医院"传统医学现代化"发展范式,该模式已成功实现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本土化应用转型。
Peter院长表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协同创新体系,特别是在介入技术改良、中医外治法等领域取得的突破,为坦桑尼亚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中医诊疗“简便效廉(Simple,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的核心优势,可有效缓解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压力。期望与中医附二深化沟通联络,在充分增进相互了解与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定期人员互访机制,实施中医专家驻非指导计划,并启动坦桑尼亚青年医师中医专项培养工程。
本次访问恰逢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召开,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李力行教授指出,自1964年首批医疗队进驻桑给巴尔地区,中医诊疗技术已在当地形成系统化传承体系。目前中国援建医疗机构日均接诊量仍保持300人次以上规模。
谢海波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本次中坦医疗交流不仅推动了传统医学现代化转型发展,更为中非医疗合作构建起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型协作机制。当非洲传统医学智慧与中医经络学说相融合,必将开创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创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