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一脸慌张的年轻人前来就诊,忧心忡忡问:医生,我全身的肌肉时不时在跳动,我会不会得了“渐冻症”?年轻人肉跳,要考虑什么病?大家害怕的“渐冻症”肉跳,又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
什么是良性肌肉束颤?
良性肌肉束颤(BFS)是一种常见的肌肉自发性、无痛性抽动,表现为肌肉局部细小、快速的跳动,它通常发生在四肢、眼睑,但不会导致肌肉无力或肌萎缩,30—60岁的成年人为常见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工作压力大、焦虑者尤为明显。
什么是渐冻症?
渐冻症是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俗称,形象描述的是该病典型临床特点,患者像是渐渐冻住了,最后不能动不能说不能吃。本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以及锥体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情慢性进行性加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为易感,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多预后不良。
良性肌肉束颤和渐冻症肉跳有何区别?
良性肌肉束颤肉跳特点:
1.肌肉跳不请自来,说停就停,周身肌肉可出现,部位不固定,到处游走,反反复复。
2.只跳动,肌肉和神经功能正常,纯肌肉“自嗨”。
渐冻症肉跳特点:
1.肉跳可有可无,通常发生在四肢、背部,症状相对固定。
2.肌无力症状更为突出,时间长了,伴明显肌肉萎缩。
肉跳是谁在幕后操纵?
“良性肌肉束颤”肉跳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焦虑和压力:长期精神紧张可能让神经肌肉接头处“过度兴奋”。
2.疲劳和睡眠不足:熬夜加班后,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
3. 咖啡因和酒精:具有“兴奋性”作用,让神经递质增加触发肌肉不自主跳动。
4.电解质紊乱:低镁、低钙等电解质失衡时,神经肌肉电信号容易“短路”。
5.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渐冻症”的肉跳,主要与运动神经元异常兴奋有关,其自发放电,导致其支配的肌纤维同步收缩,肌肉不自主跳动。
遇到肉跳患者,会如何进行诊断?
当“肌肉不自主跳动”让你怀疑人生时,医生会一般会按下边流程抽丝剥茧,追查病因:
1.常规问诊:医生会盘问:“肌肉跳动”多久了?哪些部位跳动?有没有无力?有没有肌肉萎缩?最近压力大吗?有基础病吗?
2.针对性进行查体:用叩诊锤敲敲肢体肌肉、肌腱,用手触摸肌肉张力及肌肉饱满度,发出指令请患者配合完成举、抬、拍、抓、屈、伸、蹲、跳等动作,两侧肢体进行对比。
3.抽血完善一些相关检查:比如血常规、电解质(钾、钙、镁)、甲状腺功能、肌酶学等。
4.最后亮出诊断的利器:完善肌电图(EMG)检查。

肉跳患者,为什么要做肌电图?肌电图怎么做?
肌电图是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它能监听肌肉和神经的电活动,以此来推断神经疾病及肌肉疾病。
早期渐冻症可表现为肌肉束颤,针电极下取得的肌肉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等自发电位,病程长者,同时合并有高宽的运动单位电位(MUP),提示存在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但良性肌肉束颤患者没有纤颤电位、正锐波这些神经损伤自发电位,专业的神经电生理医生是很容易识别的。
检查时,医生会用刺激器(常是圆头形状)刺激末梢神经检查末梢神经,再用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肌肉电信号进行分析,检查时间长,一般要半小时左右。
所获得的数据和图谱,经过专业的医生分析就能判定肌肉跳患者,有无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病变,推断是不是运动神经元病变。到底是不是渐冻症,它几乎可以做到一拍定论,暂时无其他检查手段能替代。
良性肌肉束颤患者,如何让肉跳停下来?
良性肌肉束颤的肉跳,轻微者不需要特别积极处理,以调整生活方式,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为主;严重不适影响生活的患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处理:
1.调整生活方式:起居有时,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保证睡眠,适度运动,瑜伽、冥想等有助于镇静安神。
2.药物治疗:焦虑相关的BFS可先抗焦虑治疗,选用氯硝西泮、黛力新、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药物,也可尝试调节神经兴奋性,给予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另外,低镁血症者,对症给与补充镁剂等。每个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3.中医治疗:调和气血,平息“风动”。
中医认为良性肌肉束颤可能归属于“肝风内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中药经典名方天麻钩藤饮、归脾汤是常用方,也可选用针灸,取穴足三里、太冲、合谷等,调和肝脾,镇静安神。
良性肌肉束颤的预后
良性肌肉束颤是良性的,大多数人的“肌肉跳”会逐渐减少,尤其是调整生活方式及治疗后,它不影响寿命,也不会导致残疾。你大可以把它当作身体在提醒你:“该休息了。”

专家简介:林旭明,副主任医师,功能科负责人,湖南省医学会神经电生理与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肌病学组及运动神经元病学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