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忌盲目温补
时间:2018/11/23 11:00:30
□文/治未病中心 丁维冬季来临,很多人都遭遇了“手脚冰冷”的烦恼,即使喝热水、多穿衣服,也暖不起来。这在女性、老人和体弱者中更为常见。人们大多认为手脚冰凉是“寒”造成的,于是选择吃牛羊肉、辣椒、生姜、桂圆等辛热之品来温补。有些人吃完会感到身体热乎乎的,手脚也不那么凉了,有些人却可能适得其反,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究竟是为…
时间:2018/11/23 11:00:30
□文/治未病中心 丁维冬季来临,很多人都遭遇了“手脚冰冷”的烦恼,即使喝热水、多穿衣服,也暖不起来。这在女性、老人和体弱者中更为常见。人们大多认为手脚冰凉是“寒”造成的,于是选择吃牛羊肉、辣椒、生姜、桂圆等辛热之品来温补。有些人吃完会感到身体热乎乎的,手脚也不那么凉了,有些人却可能适得其反,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究竟是为…
时间:2018/10/26 09:12:26
□文/治未病中心 丁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广告语,“本店现推出安宫牛黄丸买三送一活动啦,安宫牛黄丸老人吃了预防中风、小孩吃了强身健体,赶快进来抢购吧。”安宫牛黄丸真的有这么大的神效吗?“安宫牛黄丸”又称牛黄丸,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与紫雪丹、至宝丹合称为“凉开三宝”。其原方药物组成有…
时间:2018/07/27 10:49:17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简维雄 久泻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结肠过敏等疾病。多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影响。 关于久泻的治疗,中医药具有较强的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强调的是辨证,详细判断其病机、病势是其关键。 诊:长期腹泻是此类疾病的共同特…
时间:2018/04/09 11:05:07
□文/肖银春 春天万物生发,天气乍暖还寒,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既是容易生病的换季时刻,春季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衣食住行",使我们少生病或不生病呢?作息:晚睡早起早春时节,起居应遵循“晚睡早起,与日俱兴”的原则。不过,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点前上床。晚上睡觉前,最好用40℃的水泡泡脚,可以温补脏…
时间:2018/03/21 10:13:13
阳春三月,晴雨相间,冷暖气流常交锋,“倒春寒”时来光顾。 民间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之说,讲的就是“春捂”。春季若过早脱掉冬装,机体难以适应,易致抗病能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引发各种疾病,如感冒、流感、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导致旧病复发。可见,早春时节需多捂一捂。 春天保暖防病就该“捂” 【典型病例】…
时间:2017/12/26 09:55:25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失眠,在临床上,因失眠问题来就诊的患者不少,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理解及治疗失眠的。常见的失眠的诱因 突然睡眠环境的改变、倒时差、倒夜班、周围环境嘈杂等 患有某种内、外科急症或外伤而导致疼痛等 生活或工作中受到强烈刺激或遭遇使精神紧张的事件,比如失恋、失业、考试、家庭关系紧张 …
时间:2017/10/25 10:47:12
一、阳虚质1.饮食养生:宜:霜降时,要遵循轻补、温补的原则。宜多食用山楂、奶酪、橄榄、苹果等酸味食物,除此以外,还要增加豆类、栗子、猪肉、猪腰、虾、墨鱼等咸味食物以养肝肾。咸味的食物有可以加少量桂皮、八角等热性调料来炖煮。忌:牛肉、羊肉等肉类易致上火,不宜多吃,建议用用甘蔗汁、萝卜等搭配烹饪以减少羊肉的火气;此节气为脾胃疾…
时间:2016/07/27 16:31:51
炎热夏天,爱美、爱清凉的女人又迎来了美丽绽放季。街上遮阳伞、太阳帽、短裙短裤看得人眼花缭乱,冷饮、冰淇淋也惹人垂涎三尺。 可是,你是不是感觉明明天气炎热却手脚冰凉?感冒久治不愈?经期推迟且多有血块?可女人们还拼命在减肥、节食。这一切都会导致体质更“凉”,健康受损。 女性体寒者严重的可致不孕寒凉体质的人,因血液循环不好,…
时间:2016/07/27 16:30:51
湖南省名中医 肖国仕1.忌穿衣过多:如果衣服穿得过多、过厚,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液增多,从而增加散热作用,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容易生病。2.忌舔唇:有的人为了滋润嘴唇常常喜欢用舌头舔干裂的嘴唇,结果越舔越干,越舔越裂。这是因为唾液是用来滋润口腔和消化食物的,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质,舔在唇上…
时间:2016/07/27 16:30:10
湖南省名中医 肖国仕1.宜出汗少:冬主闭藏,宜敛阳护阴。汗为阴津,汗多会伤阴,大汗则亡阳。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 2.宜健脚板:健脚即健身。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
版权所有 © 2023 湖南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湘ICP备13003721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159号
今日访问人数: 总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