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得名医父亲真传的骨科名医
——记我院副院长孙绍裘
□文/特约记者 邓魏
炎夏,窗外一片片枯黄的衰草,在烈日的照耀下有些无精打采。这时,已是上午10点半,中医附二院六楼,该院副院长孙绍裘的办公室门紧闭——几天前,好不容易跟他约好今天上午10点见面采访,但因为我们晚来几分钟,他又急匆匆去病房看望患者了。
我们正在寻思间,一个40多岁的男人大步流星从电梯里走出来:“抱歉,抱歉,刚刚去病房里看病人去了。”接着,这个48岁的土家族男人开始跟我们聊起了关于学医、从医、研医的人生轨迹。
师从名医父亲,炼就一身绝技
孙绍裘出身中医世家, 祖父孙晋川在石门当地远近闻名,父亲孙达武教授是湖南中医骨科界的权威。直到今天,这个快知天命的男人在谈起父亲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我小时候,父亲在我们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孙绍裘说,当年父亲在长沙工作,因为交通不便,所以每年只能回石门老家探亲一次,每次只能在家里呆十天半月,但他在家里陪亲人的时间依然很少,基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给乡亲们抓药治病上了,而且他还免费给人看病免费送人药物。只要父亲在家,基本每天东方刚吐白,就有人来敲门,“为了方便给乡亲们看病,每次我父亲都要从长沙带10多本处方回去,处方用完了,他也离开老家了。”
孙绍裘被父亲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因为自幼耳濡目染,他渐渐理解和热爱父业。孙达武见小家伙对中医这么感兴趣,更是有意无意授他些中医知识和小方子,还常常告诫儿子,“人生天地当有为,不为良相为良医。”
上世纪70年代,因为我国的医疗技术差,生活艰苦,人民的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孙绍裘还记得,那时候经常听到“曾经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某某又夭折的噩讯,有的得了脑膜炎,有的患有败血症……还有一年,邻居家一个女人得了宫外孕,全家人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她百般痛苦,至死。
古人说:“大道至简,大业至善。”一起起发生在身边的悲剧让挥斥方遒的孙绍裘立志做一名救死护伤的医生。
1976年,13岁的孙绍裘背井离乡,到省府长沙求学。从此,他对中医的兴趣愈发浓郁。有一次,孙绍裘回老家石门,路遇一男子拖着板车,上面躺着一个女人。孙绍裘见那女人一动不动,便上前询问,才晓得她是肩关节脱位。他主动要帮那女人治疗,那男人开始不信,但听说他是孙达武的儿子,便让他试试,没想到他手到病除,肩关节瞬间就好了,那男人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并逢人就说“不但孙达武医生厉害,他的儿子也相当了得。”
几年后,孙绍裘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随后他在石门中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1997年,他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批准为骨伤科孙达武教授学术继承人,并尽得父亲真传;1998年,他被调入中医附二院骨伤科,同年晋升为该科副主任医师。时至今日,每年都有大批患者特地从常德石门来中医附二院找孙绍裘看病,因为他们觉的到了孙医生这里,就得到了一份信任,也感觉到了信心。
“每个月都有二三十个,还有很多要我帮他们联系医院和医生……”孙绍裘笑了笑,“我的手机号码成了老家人的公用电话了。”
恪守“做医生,先做好人”的父训
“做医生,先做好人。”父亲孙达武的这句话让孙绍裘刻骨铭心。在临床工作中,孙绍裘“一颗红心向患者”, 反对贿赂,提倡奉献,作为党员医生,他能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1998年,孙绍裘接到一个6岁的小病人,脑袋里长了瘤子,因为家里没钱,孩子的父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正在他们绝望之际,善良的孙绍裘在全院发起了一场爱心捐助,他倾尽全力,最终筹得了1万多元。事后,有人“好言”相劝:“你不要这么拼命地为患者去募捐咯!病人这么多,你帮得过来么?你今天帮了这个孩子,明天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你帮他们募捐。”但孙绍裘一笑而过,继续我行我素,秉承“做医生,先做好人”的父训。
1998年夏天,入汛之后,长江决堤,顿时江河奔涌,荆州告急,武汉告急,岳阳告急……灾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彼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孙绍裘一腔热血,主动请缨随领导奔赴灾区。在钱粮湖的洪涛中,为了给灾区人民送药治病,他不眠不休抗战15天日夜,最后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在抗冰灾的战斗中,时任中医附二院骨伤科主任的孙绍裘,带领骨伤科,3天内就接诊骨折病人100多名,指挥科室医护人员24小时手术加班,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2008年5月,中医附二院从汶川县映秀镇接回了46名在“5.12”地震中受伤的伤员,作为救治伤员专家组组长,孙绍裘组织骨伤科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了对震区伤员的救治,并成立了爱心病房,还给他们送去日常用品。怕病人们不适应,孙绍裘甚至对每一块毛巾都有过严格挑选。“那些日子,孙教授不仅白天进行超负荷的日常医疗工作,经常工作至凌晨两三点在医院组织指挥病人的救治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孙绍裘所带的研究生阮红良说。
正是由于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合理规范治疗使得46名伤员全部康复重返家园。“他们现在还会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呢!”孙绍裘说。据知情人介绍,当时伤员们回归故土四川时,说不尽的千言万语,道不完的千谢万谢。拥抱,留影。留影,拥抱。一群男人彼此间热泪盈眶。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即便是做为当事人的孙绍裘来说,也记不清数不清了。今天,尽管他已位居该院副院长之职,但他依然亲自领衔三个病室,除了每天坚持查房外,他都要细心了解每个科室病人的病情。“他把他所有时间都献给了患者,真正做到了视病友如亲人。”多名患者感慨地说。
当然,孙绍裘深谙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但他也懂得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而且还要减轻患者的痛苦。他更明白,要想解决病人的痛苦,治愈病人的疾病,唯一的途径便是钻研业务,提高医术。
全身心投入,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孙绍裘很看重自己的职业,他行医胆大心细,同时也非常重视医德医风。他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王清任的“求是创新”精神也很敬佩。
为了钻研业务,孙绍裘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周末还是深夜,他的手机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经常会撇下家人赶到医院看病人。
我们从中医附二院了解到:2001年,孙绍裘被评为副教授,2002年任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天津医院、湘雅医院、湘雅附二医院骨科、神外、脊柱进修学习三年。2004年任神经外科主任。现为湖南省、长沙市医疗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湖南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
在中医附二院13年间,孙绍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先后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10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参编著作8部,发表国家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
孙绍裘担任中医附二骨伤科主任至今,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先后开展了颅内肿瘤切除,血肿清除,髋、膝关节置换,脊柱现代内固定技术,椎间盘镜技术,关节镜技术,椎体成形,断指再植,脚趾搬家拇指再造等,使科室整体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他把骨伤科从一个病房发展成为三个病区和一个治疗中心,实行了专病专科的规范化管理,分出了脊柱、关节、骨病、创伤骨科、手外科、神经外科、颈肩腰腿痛治疗中心。科室之间互相协调,稳中求进。并在骨伤科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突飞猛进,已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2009年,该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了“十一·五”重点专科。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德艺双馨的孙绍裘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尊敬。
不仅如此,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孙绍裘还很重视临床带教工作,无论是自己所带研究生还是大专院校实习生、进修生,他都把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在教会他们业务本领的同时,还教他们怎么样做人,如何立身。
“孙教授常说:当医生决不能为了钱,要时刻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如果一个医生面对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首先想到如何赚多少钱,就不但看不好病,还会使病人失去对医生的信任。”孙绍裘的学生说。谈起自己的学生,孙绍裘又开始津津乐道,他从书架上拿出一个镜框,指着其中的一个个学生,跟我们说学生们的故事,“这个在株洲,这个在湘潭,这个留在湖南中医大学……”我们聊得兴致盎然,倏忽间门口有人敲门。病人竟然找上门来了。孙绍裘对来人笑了笑,起身,俯着身子接过对方的病历。
采访不得不结束。当我们起身离开孙绍裘办公室时,窥见窗外的那片枯黄衰草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反着淡淡的温柔光芒——对于那片衰草来说,枯黄只是暂时的,因为只要有春风之手,明年春暖时,它仍是绿茵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