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保健

春 季 养 生 杂 谈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10-20

□文/骨伤科 许小桦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春季养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养生的方法。
春季的特点是阳气升发、风气当令、乍暖还寒;在人则是阳亦升发、肝强脾弱、春困易感。 故相应的养生原则主要是:1. 养阳气,助阳升发; 2. 养脾胃,防肝克脾; 3. 避风寒,防疾病。这三个春季养生原则具体贯彻到精神、饮食、起居、运动及防病等各个方面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调养情志,振奋精神

春天阳光明媚,老人不要孤眠独坐,自生郁闷。改善不良情绪的最佳方法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用心创造自己积极快乐的人生。这里的用心不是动心眼,耍心机,而是指发自内心真真切切的东西。你真心对人,人必然也会真心对你。

饮食有节,补益阳气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因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
由于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营养消耗相应增加,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之类。

起居有常,防风御寒

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适度多活动,舒展形体。早晨空气清新,有利于排出夜间沉积在呼吸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新陈代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退化,早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因为老年人韧带组织比较松弛,如果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不仅容易扭伤腰背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另外,早春气温乍暖乍寒,如同孩儿脸,说变就变,因此在衣着方面不可大意。从古至今,善于养生者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俗话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的说法。早春之时,天气反复无常,衣服不可顿减。此外,被褥也不可马上减薄,以符合“春捂”的养生之道。

强身健体,锻炼体魄

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人们日常清晨起床后,早已养成洗漱梳理的习惯,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春天梳头?这是因为春天梳头正符合春季养生强身的要求,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当然也能壮健身体了。

预防疾病,避免劳累

春天除了注意饮食起居外,还要注意预防各类疾病。因为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多变,多种细菌、病毒易于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流脑、猩红热疾病。所以平时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

春天是各种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如果过度劳累,或频繁出入商场、影剧院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因此,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活动适度,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

上一篇:老人为何易骨折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