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诞生于上世纪的中国,几经战乱,或经波折和磨难仍弦歌未辍,扶危济困、悬壶济世,坚强屹立至今,迎来新的辉煌。
20世纪初,几位美国人改变了湖南没有西医的历史,人们看病不再只能求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汤药救人,银针治病了。美籍印度传教士爱德华?胡美和颜福庆分别在1905年和1912年创立雅礼医院(湘雅医院前身)和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前身),湖南第一次拥有了综合性的西医医院。随着西医院的成立,很多中医药号和家族型中医医馆,也开始呼吁成立综合性的中医医院。但1929年二月,中医遭受惨重打击,国民党政府首次卫生行政会议, 通过了余云岫炮制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之后,全国中医和众多有识之士群起反对,湖南中医界推选吴汉仙代表湖南国医馆,谭日强代表国医学校,赴南京参加全国中医代表团,向国民党三中全会请愿,这个反动方案才未能公开执行。
冒着“废除中医制度”的危险,1931年(民国20年),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批准拨银圆1万元,抵押了长沙市沙河街56号大厦一栋,成立了湖南省最早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湘省国医院”。同时,制订了《湘省国医院组织法》、《湘省国医院院务委员会章程》以及办事细则等。1934年5月,湘省国医院,在沙河街正式成立。
医院开办不久,由于经营问题,难以维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纾青出任院长,开始采取新的措施,挽救医院。他以挂号金为工资,其他收入留作医院积累,并在中山东路增设分诊所,方便病人就诊。当时,全院工作人员39人,另有护训班学员80人。分设内科、外科、喉科、眼科、幼儿科、产科、针灸科、正骨科、皮肤科、花柳科、戒烟科、痘麻科。开设病床160张。1935年全年门诊25813人次,住院1267人。
随着中医界人士的不断抗争,终于在1936年,国民党政府被迫公布了《中医条例》,承认《中医专科学校暂行通则》,让中医取得了求生存,求合法的初步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冠侵占了岳阳,国民党政府张徨失措,1938年11月12日制造了“文夕大火”,湘省国医院随此被毁。
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省中医师公会柳赠春、吴幼仙、谭日强、沈更生等常务理事,倡议筹备复兴湘省国医院,并决定改名为湖南国医院。当时的著名中医廖裕祥为了帮助筹建湖南国医院,慷慨地将他在张公祠毗连的200平方米地产损献给了医院,湖南省国医院终于在1948年9月6日正式开业,地址就在今天的湖南省中医院所在地——营盘街,长沙市政府2006年特立“张仲景祠故址”碑以作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元月,湖南国医院由省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属归湖南省卫生厅领导,同年9月,下放给长沙市卫生局主管,改名为长沙市立中医院,1954年复归卫生厅领导,又改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从此,医院真正开始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
1960年,随着湖南中医学院的成立,湖南省立中医院也改名为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直到2000年初,在6位湖南省名中医(谢剑南、谭敬书、孙达武、肖国士、贺执茂、欧阳恒)写报告,递申请,联合签名之下,省卫生厅于2000年12月下发了“湘卫件”,恢复了“湖南省中医院”院名。
2002年,湖南省中医院筹资4000万元,在蔡锷北路与营盘路交汇处西南角,修建了一座门诊教学综合大楼,总面积9428平方米,大大改善了门诊的医疗环境和医院的面貌。
作为最早的省级中医院,这座“湖湘中医发祥地,三湘名医之摇篮”已走过了70余年风雨历程,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拥有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不孕不育专科4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心脑血管专科、中风专科、前列腺专科、急诊科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也一举奠定了其在湖南省内最具专科特色、中医药综合实力领先的地位。如今湖南省中医院正以崭新的面貌,一流的设施,齐全的功能,服务于三湘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