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湘西有个石门县。石门县有个子良乡。乡里有个孙家大户。1933年2月的一天,孙家第五代的第一位男孩在这里降生了,这孩子取名"达五",达五,达五,孙家发达在五代。这自然是孙氏家庭长辈们的祈愿。只是后来又把达五的"五"换成了"武",其间缘由,连达武自己也不知晓。
孙姓家族的先辈寿命多不长。达武的父亲孙晋川年纪轻轻就患上"肺痨"。好在家境殷实,不需事农桑,便20岁开始习医。原本为医自己的病,却不料学出了些名堂。做着乡间郎中的父亲便常被人用轿子抬到滋水河的两岸。但父亲看病从不收诊费。那些医好病的乡邻便送些鸡、鸭、蛋、肉之类。儿时的达武,便在父亲那里见到了济世救人的医德。
孙达武16岁那年习医。但父亲两年后死了。第二年。母亲也去世了。留下他和9岁的妹妹孤苦无助,那段日子,他挑过脚夫,做过短工,上山刀耕火种。他要养活自己和妹妹。但每每夜深人静,他依然做着自己的梦,那梦便是承父志以习医。
(二)
孙达武的医生梦终于实现了。那是1955年12月,他领到了一张石门县人民委员会医师诊所临时开业执照,准予在子良区茅坪乡开业,为内科医生。孙达武如今还记得,那执照为第226号,县长叫吕定元。
做着乡间医生的孙达武,"半为慈善半糊口",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代名医。他的命运的转折,应当归于恩师张紫赓。
张紫赓是湘楚著名的骨伤科专家,湘籍醴陵县人。其先祖张光靖曾拜宫廷太医殷法祥为师,学得一手正骨绝技。至紫赓,已是家传第五代了。1936年,张紫赓来长沙挂牌行医,创私立骨伤科医院(即今长沙市中医院),不久便誉满省城,被程潜赞为"今之华佗"。1957年,孙达武从滋水河畔考进省城的湖南中医进修学校(即今湖南中医学院)师从张紫赓先生专攻伤科。这师徒俩甚是投缘,一个识才,一个好学,形影相随10年,孙达武终于练就了一手绝技。
中医治骨伤,主要靠手法,其次才是药物。张氏祖传正骨秘诀云:"先识骨骼辨体形,察形摸骨认得清;临证整复施以法,手随心转接骨灵。"其手法有五:一曰触摸;二曰拔牵;三曰顶挤;四曰摇摆;五曰推拿。这手法说说容易,真要"手随心转"则是难乎其难。孙达武对那段求师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手功练得苦哇,日练,晚练,练得连端饭碗的力气也没有了。"那些年月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好在孙达武两耳不闻窗外事,苦学十载,成为张紫赓最得意的门生。张紫赓1973年病故。这位一生大有大无、救人无数的名医辞世前将达武叫到床前,口授祖传骨伤辨证用药总诀:"跌打损伤气血主,三期分治破、和、补;初期用药宜表散,伤及全身把证辨。"并授羌活五积散、羌活灵仙汤等验方。达武跪拜在病榻前,静听着恩师最后的教诲。时至今日,早已桃李天下、身任湖南省中医骨伤科学会主任委员的孙达武教授仍一日不忘恩师,在他的贴身衣袋里,仍时刻珍藏着恩师张紫赓先生的遗照。那照片已经发黄。方寸之间,记述着两代骨伤名医的多少故事。
(三)如今,花甲已过的孙达武教授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院骨伤科供职整整40余年。40个春秋也仿佛弹指一挥间。他在这里耕耘,也在这里收获。他在国内最早开展"脊柱相关病学"的研究,至今仍每日接诊病人30余人次。他先后诊治病人数十万例!他就象一位将军,统领着这几十万的生命的躯体行进在人世间的角角落落。冬去春来,光阴似箭,达武如今渐老矣!
然而,行医一生、救人无数的孙达武可谓地道清贫。在他的寓所,见不到一件值钱的家具,几十年的积蓄,只留下半壁的医书。为了三个儿子上大学,他不得不向友人借钱。可是,他仍然最不愿谈的是一个"钱"字。有人要借他的名望开诊所,每月酬金2000元,他笑笑赶紧避开话题。"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前贤的古训,是孙达武几十年行医生涯的座右铭。
人老易思乡。孙达武依稀记得故乡的夹山寺。1948年他在石门二中读初中,曾去古寺一游。寺里有3个大菩萨,寺后的山上有"奉天玉和尚"的墓地。传说那和尚是当年的李自成。古今的征战使多少生灵涂炭,作为拯救生灵的医生,孙达武对夹山寺的感悟自然有别于常人。前些年,他回了一次石门老家。祖居的老宅已毁,但那株古樟依旧苍翠。孙家的几十名后人,和他在古樟前留下一张合影。当年离乡从医的学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面对旧居的废墟,他忆及童年、父母、上宅求医的病人、以及那不复存在的宅院里曾经飘浮过的炊烟和油香。
岁月的长河就这样悄悄地流过去了。它记述和诉说着一位医生的漫漫人生。这平平常常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喜怒哀乐,还将醮着他医者的心血,留下他未来日子里更多的关于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