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以为的“造口” VS 实际的“造口”:从误解到理解,从恐惧到接纳
“造口?就是肚子上挂个粪袋吧?那得多臭啊!”
“听说做了造口,这辈子都只能躺床上,连门都不敢出……”
“是不是装了造口就无法生活自理了?”
“听说造口很臭,天天要洗、要换,麻烦得不得了。”
“那不就是一辈子背着个袋子过日子吗?”
这些刺耳的误解,像一根根扎在造口人心上的针。但真相是,造口不仅不是生命的枷锁,反而是许多人重获新生的“生命通道”:
造口的本质:医学赋予的“生命新出口”
造口是一种外科手术,通过在腹壁开口,将肠道或泌尿道直接连接到体表,建立排泄物的新通道。常见类型包括肠造口(用于排泄粪便)和尿造口(用于排尿)。它并非疾病的“结果”,而是帮助患者延续生命、恢复健康的“桥梁”。
谁需要造口?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结直肠癌患者因肿瘤切除需暂时或永久改道排泄;炎症性肠病患者因肠道严重受损需“让肠道休息”;膀胱癌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重建排尿通路……这些患者通过造口手术,得以摆脱病痛威胁,重启生活
造口的真正意义: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玫瑰绽放的案例时刻】:当67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张叔做完造口手术,他一度以为人生就此灰暗。但在正确和悉心的呵护下,三个月后,他重拾生活信心,戴着造口袋爬上了黄山,拍下日出发到朋友圈:“身体开了个‘新门’,生命却更敞亮了。”
造口不是“残缺”的标签,而是医学对生命的温柔托举!
二、贴身小袋不是负担,是战友:造口日常护理,其实没那么复杂
认识这位“无声战友”:造口袋的智慧设计
现代造口袋早已不是笨重的“塑料桶”。它由贴合皮肤的底盘、可收集排泄物袋体和防漏防臭的封口夹三部分组成。按功能可分为:
·开口袋:方便排空,适合肠造口
·闭口袋:一次性使用,适合尿造口
·防逆流设计:防止液体回流刺激皮肤
护理黄金法则:规律更换+皮肤观察:
·更换频率:一般3-5天更换一次底盘,排泄物达1/3时排空袋体。腹泻或出汗多时需缩短周期。
·皮肤信号灯:健康皮肤应无红肿、破损。若出现瘙痒、溃烂,可能是过敏或渗漏导致,需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避开三大误区,让护理事半功倍:
·过度消毒:酒精擦拭会破坏皮肤屏障,清水清洁+专用皮肤保护膜才是正解。
·“越紧越安全”:底盘剪裁需比造口大1-2mm,过紧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忽视预维护:造口周围涂抹防漏膏、使用凸面底盘等技巧,能大幅降低渗漏风险。
“紧急三步法”——快速应对渗漏
1.清洁造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燥;
2.涂抹保护膜或造口粉,减少排泄物刺激;
3.重新贴上合适尺寸的造口袋,注意剪口匹配贴合。
徐春艳,国际造口治疗师(WCET认证)、主管护师。

从事造口伤口专业护理工作8年,具有丰富的造口伤口护理临床经验。擅长各类急慢性伤口及造口并发症的非手术治疗、慢性疑难伤口包括术后延迟愈合伤口、压疮、下肢血管性溃疡、糖尿病足、烧烫伤伤口、创伤性溃疡、造口并发症包括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渗漏、造口肉芽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