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沉默的骨骼杀手

发布日期:2025-03-03      作者:孙国荣       编辑:何穰

72岁的何奶奶腰背部疼痛剧烈3天,由家人用担架抬送于2月17日入院。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患者因3天前平地摔倒导致全身多处疼痛,休息后未见好转。患者既往有支气管炎并哮喘病史,平时有呼吸困难,每天靠用药维持,营养状态差,非常消瘦。据家人描述这3天来何奶奶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食纳差,大便未解,由于剧痛翻身都特别困难。家人对何奶奶的身体状况非常担忧和对各种治疗手段充满焦虑与恐惧。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患者有9处肋骨骨折、1处胸骨体骨折、4处椎体骨折、5处椎体横突骨折,同时合并有肋骨骨折导致的1侧胸腔积液,患者骨密度T值为-3.0。经过检查,考虑患者病根是由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症,平地摔倒属于轻微外力只是诱因,就导致的全身19处骨折。

4处椎体压缩骨折

何奶奶身体状况长时间卧床风险高,也不想手术治疗,身体条件也不允许接收手术治疗,怎么办?完善入院检查及请相关科室会诊,经过1周的调理,在徐无忌主任指导的治疗组的鼓励下,运用中医微创理念,于2025年02月26日,奶奶选择了微创手术治疗,在手术台上奶奶非常配合,经过一个半小时,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患者下地行走步行出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且好发于老年人群,其主要表现为骨骼强度下降、骨折风险上升。骨质疏松症引发的脆性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康复负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因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异。全球范围骨质疏松影响约2亿人,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约为20%,男性约为7%。我国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9.2%,女性高于男性。6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约为32.1%,男性约为10.7%。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使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在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

为什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1.隐匿性强: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发生骨折后才被确诊。

2.进展缓慢:骨量流失是一个长期过程,容易被忽视。

3.严重后果:骨折后可能导致长期疼痛、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1.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质流失。

2.老年男性:60岁以上男性骨量流失加快。

3.其他高危人群:

-长期缺乏钙和维生素D的人群。

-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者。

-有家族病史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者。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1.骨折风险高: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即可导致骨折。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

-脊柱骨折:可能导致身高缩短、驼背。

2.生活质量下降:骨折后可能引发长期疼痛、活动受限,甚至丧失自理能力。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1.饮食调整:

-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绿叶菜)。

-补充维生素D(如鱼肝油、三文鱼),促进钙吸收。

-控制盐分摄入,避免过量咖啡因和酒精。

2.运动锻炼:

-负重运动:如慢跑、举重,有助于增强骨密度。

-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改善身体平衡,降低跌倒风险。

3.生活方式改善:

-戒烟限酒。

-保持适当日晒,促进维生素D合成。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剂。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利塞膦酸钠)可延缓骨质流失。

-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绝经后女性)。

2.定期检查:

- 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如DXA扫描)。

3.康复治疗:

-骨折后需进行康复训练,恢复活动能力。

骨质疏松症虽然隐匿且危害大,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建议高危人群尽早关注骨骼健康,避免“沉默的杀手”带来的严重后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