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你“藏”好了吗?

发布日期:2025-02-06      作者:李萍       

人行路上丝丝冷,鸟避檐边瑟瑟凉。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感觉全身发冷,手脚冰凉,加衣添被也无济于事。这种情况,中医多认为与阴盛阳虚、寒气入侵或气血不足、肝郁气滞等原因相关的。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黄帝内经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对于手脚冰凉的人,冬日养生做好一个字:藏。

藏什么?如何藏?

一、藏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冬季,自然界和我们人体,最主要的生理特点是阳气虚少,那我们养生的主旨就要“养藏”,冬季适度延长睡眠也是呼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避免早晚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外邪侵入人体。同时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生长。

二、藏水分。

冬季干燥,要适当补水,补水宜少量多次,避免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分。同时,爱运动的宝子们,注意不做剧烈运动,不大汗淋漓,避免阳气外散耗损。

三、藏暖。

冬季寒冷,容易消耗阳气,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背部及脚部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也就是说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不宜受寒凉,所以冬季注意戴帽子,保护阳气。另外,可以多晒太阳,晒太阳又被称为“天灸”。向天借阳气,借助阳光的能量把体内的寒湿往外排,固护阳气。建议多晒后背,身体诸多阳经走行于后背。

四、藏神气。

冬天万物闭藏,人的神气也应内藏。要做到“三少三多”,即少喧哗、少躁动、少生气,多睡眠、多平静、多安心。保持平和心态,调节梳理好情绪,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

五、藏肾精,养元气。

中医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要想春天种下一颗生发的种子,精力充沛,眼里有光,在冬天的时候就要养好肾精。少熬夜,适度节欲。

遵循传统,学会吃

中医养生,更讲究顺应四时而食,俗话说“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冬藏的季节,遵循“冬吃根”的传统,一方面是择鲜而食,冬天有许多根菜上市,如萝卜、山药、莲藕、红薯、土豆等,另一方面,这类食材大多富含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增强机体御寒力,是“冬补”的好选择,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既美味又养生。

①山药:脾肺肾同补的“神仙之食”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能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推荐做法:莲子枸杞山药粥

材料:莲子(去芯)20g,枸杞15g,怀山药50g、粳米100g。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沥干,加水适量,文火煎煮至稀稠粥状,即可食用。

②白萝卜:双向养生的“蔬中圣品”

白萝卜性凉味甘辛,生吃可生津润肺、清热排毒,熟食有下气消食、化痰导滞之功。

推荐做法:萝卜鲫鱼汤

材料:白萝卜500g,陈皮8g,生姜5片,鲫鱼1条(约500g)。

做法:清洗处理干净的鲫鱼先两面煎香,备用;白萝卜去皮切小块;锅中放入适量清水,放入上述所有食材慢火熬制1小时左右,加入适量食盐,即可食用。

③红薯:补养气血的“甜心干将”

红薯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肾经。《本草纲目》称“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具有补中和血,健脾益胃,宽肠通便的功效。

推荐做法:红薯小米粥

材料:红薯100g,大枣4颗,小米150g。

做法:红薯洗净去皮切块,与小米、大枣一起煮粥,即可食用。

④土豆:多元养生的“第二面包”

土豆,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优质淀粉,是营养学界的“明星”。具有和胃健中,解毒消肿,润肠通便之功。

推荐做法:土豆炖牛腩

材料:土豆200g,牛肉300g,洋葱100g,胡萝卜150g。

做法:牛肉切块焯水,与土豆、洋葱、胡萝卜一起慢火炖煮1小时,加入适当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⑤莲藕:

莲藕性味甘、寒,归心、脾、胃、肝、肺经,生食如榨汁可清热生津滋阴,有利于改善冬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便秘等,熟食可健脾消食,养血补心。

推荐做法:党参莲藕排骨汤

材料:党参20g,莲藕500g,红枣3-5颗,排骨300g,生姜3片。

做法:莲藕洗净去皮,切块备用;排骨焯水,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以上所有食材,大火烧开,小火慢炖熬煮1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除了注重“藏”和“吃”,日常还能做点什么呢?

一、冬季锻炼要适度。冬季锻炼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深夜活动,以免阳气外泄,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有选择性的进行静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偏静态的运动,帮助我们在寒冷季节中保持健康和活力。

二、晒太阳、搓后腰。晒后背补阳气,后背正中督脉所在,督脉乃人体阳经,有调节阳气气血的作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多晒晒后背。另外,腰眼乃经脉奇穴,用手掌搓后腰,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固益肾精。

三、泡脚。《黄帝内经》有云:“足为肾之根”,泡脚不仅能温暖身体,还能补肾养生。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水漫过脚踝,浸泡20min左右,可以选择一些生姜片、艾叶等,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体寒。

四、艾灸。艾为纯阳之草,能补人体阳气,亦能调气,疏通经络。艾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机体的抗病御寒能力避免寒邪的侵袭。选择正确的穴位,有助于我们温经散寒、增强体质。

①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该穴位历来被推崇为健脾补虚培元之要穴,故足三里也有“长寿穴”、“人体强壮第一要穴”的美称。

②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艾灸此穴可温通元阳,益气养血,还能改善便秘、小腹冷等问题。

③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此为肾经的首穴,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故为人体补肾要穴。

④太溪穴:位于脚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中医认为,太溪穴具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功效,

⑤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是身体的“神奇之门”,常灸此穴,可强肾固体,温肾壮阳。

⑥大椎穴:此穴被称为“人体小太阳”,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艾灸15-20min,促进气血顺畅,疏通经络。

⑦关元穴: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乃一身元气所在,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有称此为“将军穴”。常灸此穴可以培元固本,补虚易损,激发阳气。

⑧肾俞穴:以肚脐为起点,水平绕腰半圈,找到与脊柱的交点,旁开1.5寸的位置。具有调和气血,益肾温阳,填精益髓的功效,是冬季补肾阳、肾阴和肾精的要穴。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