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藏”好四样,开春少生病

发布日期:2025-10-31      作者:姚盈杏       编辑:宣传统战部

进入冬季,天气变冷,人体代谢变慢,就像植物落叶蓄能一样,咱们也得学会“藏”—把身体关键的“养分”护好,才能为开春的健康打下基础。不少人觉得冬天只要穿暖就行,其实忽略了这四样的“藏护”,开春很容易被感冒、乏力、关节疼找上门。

一、藏好阳气:别让“暖源”悄悄跑

冬季身体的“暖源”就是阳气,阳气足的人,冬天手脚不凉、很少感冒;要是阳气漏了,不仅怕冷,开春还容易没精神。怎么藏呢?首先要护好“关键部位”:

颈后有个“大椎穴”,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出门戴个围巾挡住;腰腹和脚踝也要暖,穿高腰裤、厚袜子,别让冷风从裤脚、鞋缝钻进去。另外,别过度“耗阳”——晚上别熬夜,23点前睡,因为子时(23点-1点)是阳气开始恢复的时间;也别吃太多生冷食物,比如冰水果、凉饮料,不然会让脾胃受凉,间接耗损阳气;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加几片生姜,能帮阳气更好地“扎根”。

二、藏好津液:别让身体“干得慌”

冬季空气干燥,加上暖气、空调常开,身体里的“津液”(比如口水、呼吸道黏液)很容易被“烤干”。津液不够,不仅会口干、皮肤痒,还会让呼吸道黏膜变脆弱,病毒细菌更容易找上门,开春就容易咳嗽、鼻炎复发。藏津液不用太复杂:喝水要“少量多次”,别等渴了再喝,每次喝100-150毫升,一天喝1500-2000毫升;饮食里加些“润津液”的食材,比如银耳煮水、蒸梨、凉拌萝卜丝,这些食材能帮身体锁住水分;开暖气时,房间放个加湿器,把湿度调到50%-60%,避免空气太干“吸走”津液。

三、藏好脾胃:别让消化“累着了”

冬天大家爱补,火锅、羊肉汤、炖肉轮番吃,可脾胃要是“扛不住”,补得越多反而伤得越重。脾胃是身体的“营养加工厂”,冬天把脾胃藏好,开春才能好好吸收营养,少犯肠胃炎。首先要“管住嘴”:别吃太油腻、太辣的食物,比如火锅别只涮肉,多煮些白菜、豆腐,减轻脾胃负担;滋补要“适度”,比如羊肉汤一周喝1-2次就行,喝多了容易上火;三餐要规律,别因为天冷赖床就不吃早饭,空腹时间太长会让脾胃“空转”受损。饭后可以顺时针揉肚子5分钟,帮脾胃“干活”,促进消化。

四、藏好筋骨:别让关节“冻出病”

冬季气温低,筋骨容易“变僵硬”,尤其是中老年人或有关节炎的人,要是不注意藏护,开春关节疼会更明显。这是因为天冷时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液流通变慢,养分送不到,就容易发炎、酸痛。藏筋骨要做好“两防”:一是防“冷刺激”,出门戴护膝、护腰,别穿短裙、短裤,避免关节直接受凉;二是防“久坐不动”,长时间坐着会让筋骨更僵,每天可以在室内慢走10-15分钟,或者做简单的拉伸(比如伸懒腰、转手腕脚踝),让筋骨“活”起来。晚上要是关节凉,能用热水袋敷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冬季的“藏”不是偷懒,而是给身体“充电”。把这四样好好护着,等开春天气暖和,身体就会有劲儿,感冒、关节疼这些小毛病也会少很多。养生不用太复杂,从每天的穿衣、吃饭、作息做起,就能为健康攒下“本钱”。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