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内的肠道“吸血鬼”——十二指肠钩虫,是怎么“作妖”的?

发布日期:2025-11-03      作者:贺敏       编辑:宣传统战部

近日,我院消化科医生在为一名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于胃窦及十二指肠区域发现可疑活动虫体,随即取样送检医学检验中心。经多位医师共同鉴定,确认该虫体为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为人体小肠内常见寄生虫,与美洲钩虫同为钩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后患者可出现消化道不适、贫血及钩虫性皮炎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因长期贫血导致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民间形象地称之为“懒黄病”。

胃镜检出:消化道出血查因的“意外发现”


十二指肠钩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段,当虫体数量较多或叮咬部位靠近胃窦、十二指肠球部时,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虫体蠕动的身影。

虫体鉴别

胃镜取出的虫体需立即送检验科制片观察,核心鉴别要点包括:

成虫特征:十二指肠钩虫口囊有2 对钩齿,咽管长度约为体长 1/6,雌虫尾端圆锥形,雄虫尾端有膨大交合伞;

虫卵特征:椭圆形,大小57-76μm×36-40μm,卵壳薄而透明,卵内通常含 2-4 个卵细胞,壳与细胞间有明显间隙,与东方毛圆线虫卵(细胞数多、体积大)可明确区分。

钩虫的体内“迁徙”之旅

=钩虫幼虫喜栖息于潮湿土壤,一旦与人体皮肤(如赤足行走时)接触,即迅速钻入皮下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抵达肺部。在肺泡内发育后,随痰液上行至咽部,被吞咽入消化道,最终定居于十二指肠并发育为成虫。成虫以口囊内钩齿咬附肠黏膜,吸血为生,同时分泌抗凝物质,导致黏膜伤口持续渗血,堪称“肠道中的蚊子”。

哪些人群需警惕钩虫感染?

钩虫病好发于卫生意识薄弱、常接触土壤且防护不足的人群,例如:农村儿童(赤足玩耍)、菜农、果农等农业劳动者,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者。如出现不明原因面色萎黄、腹痛、乏力、营养不良等症状,不应简单归因于“休息不足”,建议及时进行粪便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钩虫感染。

如何防治十二指肠钩虫?

防治十二指肠钩虫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落实三项措施:穿鞋行走、勤洗手、规范处理粪便;辅以检验医师的精准识别和临床医师的规范驱虫治疗,便能有效阻断钩虫的传播与致病,守护肠道健康。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