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 炎症性肠病:不仅仅是“拉肚子”这么简单

发布日期:2025-05-19      作者:祁双林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主题是“打破禁忌,畅谈IBD”,呼吁社会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消除疾病污名化。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这类疾病与普通肠炎不同,具有反复发作、终身受累的特点,被称为“绿色癌症”。

炎症性肠病有哪些症状?

1.核心症状:身体发出的“警报”

消化道症状:

腹泻:轻者每日3-5次,重者可达10-30次,且常伴黏液血便(UC更典型)。

腹痛:多为痉挛性绞痛,排便后可能缓解(UC常见左下腹痛,CD多见于右下腹或脐周)。

腹部包块:CD患者因肠壁增厚或瘘管形成,可能触及腹部肿块。

全身症状:

营养危机:长期腹泻导致体重下降、贫血、乏力,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迟缓(身高明显落后同龄人)。

肠外表现:如关节肿痛、皮肤红斑(结节性红斑)、眼部炎症等。

2.疾病进展的潜在风险

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肠穿孔、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甚至癌变(UC患者8-10年后癌变风险增加)等严重并发症,需通过手术治疗。

炎症性肠病为何难以根治?

1.病因:多重因素交织

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IBD患者,患病风险增加。

环境触发:工业化进程、高糖高脂饮食、吸烟、抗生素滥用等可能打破肠道菌群平衡,激活异常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误攻”: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后,免疫细胞持续攻击肠道组织,导致慢性炎症。

压力反应:长期熬夜、焦虑通过“脑-肠轴”加剧肠道炎症。

2.诊断:多管齐下明确病因

内镜检查:结肠镜或小肠镜直接观察黏膜病变,活检确认病理类型(如UC的连续性糜烂 及CD的跳跃性溃疡)。

影像学辅助:CT/MRI、彩超评估肠道狭窄、脓肿或瘘管(CD常见)。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钙卫蛋白(炎症标志物)、粪便病原体筛查等。

炎症性肠病治疗与管理

1.药物治疗:个体化方案

(1)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如: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病变局限的克罗恩病(CD)患者。

(2)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活动期患者或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无效者短期使用。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甲氨蝶呤,多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患者、需长期维持缓解者。

(4)生物制剂:靶向药物:如抗TNF-α单抗(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整合素抑制剂(如维多珠单抗)、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

(5)抗生素与益生菌:控制倡导感染,调节胃肠道菌群。

2. 手术治疗:最后一道防线

当出现肠梗阻、穿孔、大出血或癌变时,需切除病变肠段。术后仍需药物维持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3. 中医疗法: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综合调理

中药灌肠:直接修复受损黏膜,缓解UC的局部炎症。

穴位疗法: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调节免疫,益气扶正,配合耳穴压豆刺激交感、神门等穴位减轻焦虑和应激反应。

4.生活方式:肠道的“友好契约”

饮食调整:活动期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注意食物营养、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高糖、高纤维等食物。

营养风险:保证能量及微量元素摄入,必要时用肠内营养粉全肠内营养。

压力管理:可降低疾病复发率。

戒烟限酒:吸烟会抵消生物制剂疗效,酒精刺激肠道黏膜。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