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记载中有不少用“蒙汗药”的故事。据说吃了这种药,不论何人,都会目瞪口呆,动弹不得。所谓“蒙汗药”,其实就是现今所说的麻药。在我国古代,应用麻药施行外科手术详尽和可靠的记载是《后汉?华佗传》。书中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这里所说的“麻沸散”就是麻药。可惜华佗还未把这绝技传给弟子时,就被曹操杀了。现存的华祖庙里有这样的对联:“医能刳腹,实别开歧圣门庭,谁知狱卒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待枭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据说华佗临刑前想把遗著交给狱卒以流传后世,因狱卒不敢接纳而付之一炬,对联的上联即指此而言,麻沸散的配方也就失传了。
多年来,国内外曾有人对麻沸散的配方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多认为曼陀罗花是其中的主药。日本著名外科专家华岗青州选用蔓陀罗花、草乌等6味配制的“麻沸散”进行人工阴道、乳癌、脱疽等手术,给服一二时后即生效,乘昏迷中施术。宋代窦材编著的《扁鹊心书》,简要地记述了蔓陀罗花的麻醉功效,他说:“人难忍艾火炙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后来李时珍亲自尝试,进一步证实了它的麻醉性能。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明确其有效成份为东莨菪碱,东茛菪碱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应用较大剂量可产生催眠作用。《本草纲目》还引录唐代安禄山用茛菪酒麻醉契丹头领的故事,所谓“诱契丹,饮以茛菪酒,醉而坑之。”
《神农本草经》曾记载乌头也有麻醉作用,书中说“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补充说:“猎人以敷箭,射禽兽十步即倒。”在没有发明猎枪以前,要捕猎猛兽,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射罔”就是专门捕捉猛兽的武器,把乌头汁涂在箭头上,只要一箭射中,任何凶猛的野兽,都会被麻醉而易擒。这就是现代麻醉枪的先驱,也是麻药在医疗领域以外最早的运用。以乌头为主制成的麻药,在元代以后颇为盛行。元代封建王朝,大量使用骑兵,外伤和骨折的多,因此骨伤科整骨复位时运用麻药也相应地较前发展。十四世纪名医危亦林,编著《世医得效方》,书中所载的草乌散,就是由川乌,草乌,木鳖子等药组成,并云:“治伤损骨节不能归窠者,用以麻之,然后用手整顿。……如箭镞入骨不出,亦用此药涂之,或钳出,或凿开取出。”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还提到用此麻药割缝兔唇,“若唇若兔,先用麻药涂之,却以剪,剪去外皮,即以绢线缝合。”清赵学敏《串雅内编》所载开刀麻药与整骨麻药也都以乌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