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危因素及日常调护

发布日期:2022-12-22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局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生长,被覆上皮并突出于周围子宫内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具有复发率高、恶变率低的特点。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异常子宫出血,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无症状。

从育龄期到绝经后女性,均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人群总体患病率为7.8%~34.9%,子宫内膜息肉分别占绝经前、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10%~40%和10.1~38.0%。

【高危因素】

1.内分泌因素: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密切相关。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长期服用激素类的保健品,都会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2.炎症因素: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宫腔内异物(如宫内节育器)刺激、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都可能引起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

3.其他:年龄增长、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等,也是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的症状。绝经前女性可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子宫不规则出血等。绝经后女性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

2.不孕及妊娠失败

子宫内膜息肉可通过机械性阻塞、子宫内膜局部炎症反应、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机制导致不孕。原发及继发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3.8%~38.5%和1.8%~17%。

息肉部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对孕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胚胎着床。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可高达15%~50%。

3.腹痛或阴道流液

少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表现为盆腔痛,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刺激子宫收缩有关,占子宫内膜息肉的1.9%。另有2.2%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表现为阴道流液。

【诊断】

1.超声最常用的子宫内膜息肉检查方法,已婚或有性生活者首选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典型超声表现为宫腔内可见1个或几个偏高回声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超声检查的最佳时间为增殖期,因为增殖期内膜较薄,并呈偏低回声,与息肉分界清楚,易于辨识。

2.宫腔镜检查及镜下切除内膜息肉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治疗】

1.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主要方式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刮宫术等。

2.药物治疗:很少单独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一般用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宫腔镜检查术前,鉴别真性息肉与假性息肉,或术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及恶变,对于存在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排除息肉恶变后再行药物治疗。

①孕激素类药物:推荐的药物包括地屈孕酮10~20mg/d、微粒化黄体酮200~300mg/d、醋酸甲羟孕酮10~20mg/d,月经周期第11~15天起始服药,用药10~14d,连续用药3~6个周期

②短效避孕药: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月经周期第1~5天开始服用,用药21天,连续口服3~6个周期。

③中药内服及外治疗法:术后通过口服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类中药,配合中药外敷及中药灌肠疗法,可有效改善盆腔炎症,预防内膜息肉复发。

日常调护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应少吃或不吃含雌激素成分食品及相关保健品;平时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发生生殖器官炎症;需饮食清淡,生活规律,加强运动,综合调整自身体质。

作者:贺冰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