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月经期和月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痛,常发生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偶尔发生在月经后数日内。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的痛经。原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1-2年内。虽然原发性痛经主要影响年轻女性,但可持续到40多岁。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症状
原发性痛经大都发生在月经的开始数小时,多为痉挛性绞痛,历时0.5-2小时后转变为中等程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通畅后逐渐好转,有需卧床休息2-3天或需服用止痛药方可缓解者。疼痛的部位多在下腹部,严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侧,有的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亦偶有晕厥或虚脱等表现。原发性痛经经常随年龄的增长或在婚后、分娩后自行消失。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止痛剂、镇静剂和解痉剂等对症治疗,虽可即时止痛,但下次依然。也可用激素抑制排卵,但又不符合女性生理。采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消炎痛等缓解疼痛,但有一定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肯定,若患者坚持服药,标本同治,多能取得显着疗效。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冲任、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后期,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虚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机理有寒、热、虚、实之分,以实证为多。常见证型: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互结、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
痛经的治疗分两个阶段进行:“急则治其标”,经前期以通为主,常用行气活血止痛之法,并强调宜在经前3-7天开始服药至经净为止。但治标仅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在治本,只有治本,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故非经期,侧重于治本,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结合素体情况,辨证求因,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或治心。一般来说,要坚持3-6个月的治疗,疗效才能巩固。
预防与调护
1、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故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安慰及经期知识宣教,尤其是对月经来潮不久的女孩子,耐心给予一般医学卫生知识指导,说明是女孩子发育期渐趋成熟的一种生理现象,可能出现一些生理反应为小腹坠胀,轻微腰酸均属正常范畴,当经血外流通畅,症状会自然消失。
2、注意经期卫生,经期禁房事、盆浴,不宜游泳、涉水及剧烈运动,避免过劳。
3、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起居生活应有常度。
4、饮食调摄:a、糖醋益母膏:红砂糖30g,米醋15g,益母草15g,砂仁10g,上药入清水适量同煎,去渣取汁,分2次服,适用于血瘀证。b、姜黄鸡蛋:姜黄21g,鸡蛋2个,甜酒1杯。鸡蛋水煮后剥去壳,与姜黄共煮,取鸡蛋加甜酒一杯同服,在行经期吃2-3次,适用于虚实兼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