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肿、腿肿还尿少?小心“沉默的肾炎”

发布日期:2025-07-08      作者:肖永红       

早上起床照镜子,发现眼皮肿得像泡发的海绵?走两步路,小腿肚硬邦邦按下去一个坑?上厕所时还发现尿量越来越少……别以为只是熬夜或喝水多,这些看似普通的“水肿”信号,可能是肾脏在喊救命!

一、为什么水肿会成为肾炎的先遣队

肾炎发作时,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蛋白随尿漏出形成蛋白尿,血管内蛋白减少致渗透压下降,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先从眼睑、脚踝等疏松部位水肿,严重时出现腹水;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排水能力减弱,24小时尿量<400ml,尿液泡沫增多,这些都是肾脏滤过“失灵”的表现。

二、除了水肿,肾炎还有这些隐蔽暗号

肾炎发作时,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大量释放,致血压骤升(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伴随头痛头晕却易被当作压力大;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发贫血,让人面色苍白、爬楼气喘,常被误诊为亚健康;肾炎急性期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漏入尿液,使尿色呈洗肉水色甚至酱油色,这是肾脏发出的“红色警报”。

三、揭开肾炎沉默的真相:为什么早期难发现?

1.肾脏代偿能力太强:切掉1/3仍能“硬撑”

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哪怕60%的肾小球受损,剩下的肾单位仍能维持基本滤过功能。这就导致早期肾炎可能只有轻微蛋白尿或血尿,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明显水肿时,肾功能可能已丧失50%以上。

2.症状太“百搭”:容易和其他疾病“撞脸”

眼皮肿可能被当成过敏,腰痛误以为是腰肌劳损,高血压归结为遗传——肾炎的症状太不典型,加上多数人不会主动查尿常规,导致病情在“误诊”“漏诊”中悄悄进展。

四、揪出肾炎的黄金三件套检查

1.尿常规:最省钱的“肾脏侦察兵”

只需一杯晨尿,就能发现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血尿(红细胞>3个/HP)等异常。建议每年体检必查,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有肾炎家族史者。

2.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的“金标准”

血肌酐升高常提示肾功能受损,但早期肾炎可能正常。eGFR<90ml/min/1.73m²时,即使血肌酐正常,也可能存在肾损伤,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肾脏穿刺活检:确诊肾炎类型的“终极武器”

当尿常规和血检提示异常时,肾穿刺能明确肾炎病理类型(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这是一项微创检查,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不必过度恐惧。

五、肾炎治疗:别让沉默变成绝望

1.早期干预:90%的轻度肾炎能控制

一旦确诊,需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比如IgA肾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膜性肾病患者可通过抗凝、降蛋白治疗延缓进展。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保持肾功能稳定,甚至完全缓解。

2.生活管理:比吃药更重要的“护肾指南”

①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5g(约一啤酒瓶盖),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②优质蛋白: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瘦肉,按0.8-1.0g/kg体重/天摄入;

③避免伤肾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中药(关木通、马兜铃)需慎用;

④监测指标:定期查尿常规、血压、肾功能,记录尿量和体重变化。

从水肿到肾衰竭,肾炎可能只需要5-10年。但只要抓住早期信号,定期检查,规范治疗,就能把肾脏从“危机边缘”拉回来。下次再出现不明原因的脸肿、腿肿、尿少,别再不当回事——花几块钱查个尿常规,可能就是拯救肾脏的第一步。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