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朋友在和我讨论健康体检时,在我没有明显胃部不适,大便也正常的情况下,他仍建议我在退休前做一次胃肠镜检查,让我十分不解。在我的观念中,没有症状就不会有大毛病,为什么要做胃肠镜这么痛苦的检查呢?他跟我解释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健康人来说胃肠镜能做什么?
胃肠镜的检查范围包括了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不仅能明确这些部位有无癌症,还能看到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炎症性肠病、胃肠黏膜息肉等癌前病变,对明确自己是否为高危人群、判断安全的检查间期也是有很大意义的。
2、胃癌、肠癌是除了肺癌之外的最大威胁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中国癌症总发病率的43.5%。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6分别是:肺癌82万,结直肠癌56万,胃癌48万,乳腺癌42万,肝癌41万,食管癌32万——按照当年的人口数可以估计出胃癌+肠癌+食道癌的发病率约94人/10万人。
这个数据已经很高,而这只是平均水平,对于健康人而言,许多人有肿瘤家族史、高盐/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爱吃熏腌食品、长期便秘/腹泻等高危因素,实际上的患病率可能远高于这个数值。
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诊断普遍较晚。消化道恶性肿瘤因为原发于消化道管腔内,早期没有任何表现,只有比较大了——堵住了肠道、明显出血及消瘦时才会感受得到,而这种时候都已经进入晚期,多数失去了根治机会。
相比“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这些能够分级了但仍然倍受恐惧的概念,消化道这片区域对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是一直处于健康体检“灯下黑”的状态。
3、胃肠镜是无可替代的早期诊断手段
而就是这样重要的肿瘤类型,却没有十分可靠的早期筛查的手段。对比肺癌筛查——现在有肺部低剂量CT,微小病变无处遁形;肝癌、乳腺癌筛查——有彩色超声,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实在不够时还能做增强CT或MRI。
消化道肿瘤呢,CT、MRI受消化道形态和内容物影响很难看到早期病变,不能用来筛查;超声检查因为超声不能穿透肠道气体的特性,天生不适合检查肠道;
现在做得比较多的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倒是一种比较好的筛查手段,但其阳性结果只能作为高危因素对待,阴性结果也没办法排除肿瘤;还有比较高端的粪便DNA检查,对早期病变的敏感性高于FIT,但其价格较贵,不如结肠镜实惠。
所以胃肠镜检查几乎成了早期诊断中有希望的“独苗”。对比发达国家,我们做筛查的人群比例仅是其1/10~1/8,如果健康人群体检中胃肠镜被重视起来,消化道肿瘤的预后一定也能向发达国家看齐,这将极大节省居民的医疗开支。
4、现在的胃肠镜没有那么痛苦
曾有新闻报道有医生自己给自己做胃肠镜,现实工作经验也提示在配合良好的情况下,这两种检查绝大部分人都能耐受。
胃镜的确有很痛苦的生理反应,肠镜在进镜、充气的过程中可能引起明显的绞痛,所以有条件的也推荐可以选择无痛胃肠镜。一般在公立医院做一次无痛胃肠镜检查价格为3000元左右,包括麻醉和前期化验,并已纳入医保。
当然,其实朋友的目的也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胃肠镜检查,而是出于提醒在意的人不要遗漏筛查这些重要的疾病。首先可以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更为可行的筛查策略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在40岁以后开始升高,在50岁后显著升高。我国指南建议胃45岁起、结肠40岁开始接受肿瘤风险评估及对应风险等级的筛查。
与医生朋友的聊天中我还了解到,年轻人也不能太放松警惕,因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正逐渐年轻化,如果您有前面提到的多个高危因素,并有反复黑便、长期便秘、大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净感、大便变细表现,也建议告知他们,帮助您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参考文献:
[1] 赫捷,陈万青,李兆申,等.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国肿瘤,2022,31(07):488-527.
[2] 陈万青,李霓,兰平,等.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J].中国肿瘤,2021,30(01):1-28.
[3] 赫捷,陈万青,李兆申,等.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国肿瘤,2022,31(07):488-527.
[4] 王凯悦,蔡善荣,张苏展.不同筛查手段对结直肠腺瘤检出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22,37(03):283-291.DOI:10.13267/j.cnki.syzlzz.2022.049.
[5] Bretthauer M, Løberg M, Wieszczy P, et al.Effect of Colonoscopy Screening on Risks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Related Death[J].N Engl J Med, 2022, 387(17):15